正文

一个“推爸”给普通儿子制定的road-map

(2016-12-27 20:04:44) 下一个

一个“推爸”给普通儿子制定的road-map

 (2013-05-16 10:59:42)下一个
(天才孩子不用推,这是公认的。但摊上一个average的孩子,推还是不推,怎么推等等,都是问题。第一个孩子,爹地摸着石头过了河。第二个呢,从第一个那里得来的经验教训,外加文学城子女坛交流来的东西,爹地就画了一个road-map,自己推开了。没钱上私校让老师推,也不想让苦闷(Kumon)题海方式来折磨孩子。这些年磕磕碰碰,一路走来,似乎也没耽误儿子玩。每天除了学校的作业,儿子每天平均半小时就能完成爹地的作业,似乎没有太多的抵触。)
 
阅读词汇
 
从一年级就买回来了全套wordly wise 3000.这套书按每一两个礼拜一课的速度进行,提高了儿子的词汇量。感觉是开始得越早越好。孩子小,听话,也没有多少学校的作业,时间和情绪上都容易安排。孩子到了高中忙,所以,计划就是高中之前完成全套。第十一本和十二本开始出现一些生冷的词汇,是为SAT准备的,会比较花孩子时间。前面的十来本的词汇是比较常用的,孩子在阅读时都会碰到和加强。
 
许多人说背词汇太枯燥,没错。但这套书的设计是让孩子在阅读中领会,所以,父母不必让孩子背,更不必为了孩子在练习是错一题两题烦心,而是让孩子配合阅读来完成记忆。每课的练习我不检查孩子是不是作对了,而是从图书馆借来大量的书让孩子阅读。前十本书的词汇在这种大量阅读上很能排上用场,也加深孩子对这些词的理解,比纯粹的边读边“猜”要好得多。
 
要跟上wordly wise的词汇,孩子的阅读内容在小学阶段可以找孩子有兴趣的小说书籍,父母不用限制。这种随心所欲的阅读,孩子兴趣浓,不用父母推。往往是他们自己放不下书本。父母的真正工作是找孩子的兴奋点:一个电影引发的,一个老师推荐的,一个朋友谈话提到的主题。公共图书馆都有小孩子的专区,找书也容易。小孩子这个期间的阅读往往是3W的水平:Where,when,and who。在comprehension上强调不多。所以,是词汇的积累阶段。wordly wise的使用和大量阅读相映提高。
 
到了初中,孩子的阅读开始从简单阅读转向到comprehension,阅读的内容可以有一些改变。读小说一类的对词汇的帮助不大了,对comprehension也没有太多的作用,我引进了Time杂志,让孩子阅读时事短文,每天一篇。这个时候通过几年学习wordly wise,孩子的词汇量到了读这类杂志生词不多的时候了,只是对时事不太关心,所以一些父母的引导还是需要的。对孩子碰到的生词,每期十来个到二十个,我让孩子圈出来,我有空的时候查一下字典,写在卡片上,孩子过目一两次就可以了。阅读时反复碰到几回孩子就记住了。
 
初中是孩子阅读的一个坎。很多孩子会在这个时期突然跟不上了。父母这个时候可以考虑让孩子作一作SSAT的练习。这些书在书店都有卖。自己去挑一套,让孩子作一下,然后拿一套正式的考题,让孩子抽个周末作一下,父母就有底了。由于是从简单阅读向comprehensive阅读的过渡,孩子跟不上的话,父母可以去找tutor补习或找一套引导孩子过渡的书,自己和孩子一起作,很容易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在那里。父母指点一些,孩子的改进往往会很明显。
 
进了高中就可以放手了。孩子忙了,老师给的homework多,也复杂了,孩子的基础也打好了,爹地自然退到二线了。
 
(wordly wise 3000 的书在这里有卖,我只买student book:
http://eps.schoolspecialty.com/products/details.cfm?series=2818M)
 
数学
 
总听说中国孩子的数学好,其实就是数字感觉好。真要论数学,顶尖的孩子里,中国孩子的优势并不大。吸取了老大上苦闷的经验,爹地决定老二不上。不让儿子背乘法口诀(估计他那点中文也不够用),不让儿子进苦闷用题海战术来取胜,而是另劈一条蹊径。
 
美国的小学数学其实是不停重复的,每高一级再加点新东西,还特别强调实用。唯一的缺点是小孩子practice少,孩子学的快,忘得也快。所以,爹地去书店,每个年级的practice书找一套回来,让儿子每天一页,每天十分钟解决问题。爹地也不检查对错,看孩子太粗心的时候察看一下,看孩子是不是掌握了,就是出了错,也分清是粗心还是不理解的差别,再对症下药。就是要保证孩子对爹地布置的作业不产生厌恶情绪。
 
仔细观察孩子带回来的作业,会发现美国的数学教学也很有意思的。加减从孩子扳指头开始,到乘法时手指头扳得越来越溜,没有乘法口诀,到最后也记住了。反倒是这种扳指头,孩子的大脑在不停地转,对孩子也不错。老师让带回家的作业往往不仅仅是基本的加减乘除,而是拼速度。一百道题多少时间完成。所以,越到后面,孩子算得越溜。回头看,没背口诀也行。爹地看儿子速度上不来,常常指点一下,象什么3+7,2+8等凑整数的小窍门,孩子一点就开窍了。不费劲,但皆大欢喜。
 
进了初中,开始引入代数了。这是孩子必须过的坎,差不多大学理工科的所有专业都必需的数学知识。怎么办?孩子学得不差,在honor program里。但你看他作SSAT,就知道粗心是主因。让孩子题海战术?难。所以,就从启智入手,拿他学校里带回来的mathcount作蓝本,父子一起作。没有争名次的压力,反而是父子一起的快乐时刻。每天十分钟到半小时,每天解两道题,顺便还可以把儿子代数上的概念理清,也教会了孩子对同样的问题,用不同的解法,往往能开阔思路,不容易出错。
 
等学完八年级数学,回头测试孩子是不是真过了代数这个坎,发现还没完全。不信,你写个公式,a^2-b^2=(a+b)(a-b),把a和b换成数字或复杂的数字组合,孩子就会糊涂。爹地手里早准备好了“art of problem solving,Volume 1,basics",继续让孩子开阔思路。不用多,每天读完解析,作两三道题,让孩子豁然开朗。其实孩子也到了一点就懂的地步,爹地提示一下,孩子就知道了思路了。再作两三到题加强一下,减少操作上的错误,基本就达到了目的。
 
儿子说,他已经去下半年上学的学校听了一堂课,觉得他们一年级学的和他现在学的在一个水平。有心考试一下,单科跳一级。所以,对“art of problem solving,Volume 1,basics"里的内容,我们现在是挑他在学校学过内容章节来启智和加强。对没有天赋的孩子,父母只能一步一步来。最重要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情绪,不要在父母的责备声里把孩子的那点兴趣磨掉了。
 
(Art of Problem Solving是数学竞赛的准备书。我目前看不出儿子有这个天赋,所以,只买了basic的一本。内容涵盖比较多,八年级数学学完后会比较好一些。不少章节的内容儿子还没有学。我们就挑选他学过的了加强一下。这是买书的网址:http://www.artofproblemsolving.com/)
 
写作
 
写作是比较难推的项目,一来和数学阅读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对错标准,二来爹地本身的水平有限。好在看老大过了一回河,知道孩子在写作上的几个里程碑,所以,心里还有底,不会盲目地瞎着急。
 
到五年级之前写作的好坏都是孩子天赋决定的,这个时候的写作是孩子语言艺术的表现。有一个理工思维的孩子,父母着急也没有用。这个时期的写作,孩子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爹地就万事大吉了。你看呀,人家干瘪瘪地就会记流水账,实在体会不到“秋雨梧桐”般的意境呀,更不会把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情用比喻的方式连在一起了。
 
不是读得多吗?那是小说,人家读十遍,也就是为着故事情节转。看小人儿捧起一本书,吃饭上厕所也放不下,常常自嘲还是爹地的基因在起作用:爹地当年不也是这样么。常常在儿子五遍十遍后问问儿子:你都能背下来了,让你重写这个故事,你会改变哪些情节?这是想提醒孩子在结构上思考一本小说的写作技巧,不至于读了一本小说,唯一的收获就是精彩的故事情节了。小学老师偶尔也会让孩子写故事,教孩子用不同的手法来吸引读者。多读一些故事,尤其是短篇的(鬼怪故事里这类最多,三五页一个故事),会有一些效果。
 
从五年纪开始,老师就开始引导写八股文,初中是正式开始写了。对这个爹地虽然英文水平有限,但接触不少,可以帮上点忙。经常与孩子讨论如何论证一个观点,提醒孩子多个论据之间的承接,让孩子从理工思维的第一第二第三转变到多用"也","最后","然而"等连接词,读起来顺畅一些。
 
两次申请磁校让孩子体会到了写八股文的好处。申请里一篇写"在学校里你最喜欢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喜欢"的essay,孩子有点为难,写不出内容。爹地坐下来,和他讨论,建议他把这个文章写成一个他个人有兴趣,想证明的假设,这样不就成了八股文了么。结果儿子写了自己对历史课,尤其是二战的历史的兴趣,因为自己一直关注武器的先进性是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而二战是记录最完善的战争,各种电影,个人传记等等在图书馆都能找到。而儿子对这类书籍的兴趣表现在他对几个主要参战国的先进武器的了解,从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到美国Hellcat,德国的潜艇坦克和导弹,到美国的原子弹,他如数家珍,洋洋洒洒写了老长一篇,既展示了自己的兴趣,也写得有血有肉。
 
要进高中了,爹地从老大那里了解到的经验,知道学校的哪些课程(Journalism, creative writing)对孩子的写作提高会有作用,会和孩子商量如何选课。推孩子写作真不容易,父母要么找辅导老师,要么因势利导,对没有天赋的孩子,在开始学写理工科思维的八股文时和孩子多讨论引导。我呢,让孩子读时代杂志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学写八股文。这些杂志的许多文章其实就是八股文,让孩子多读,我有空的时候也读一些,就可以和孩子讨论文章的结构和论据,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养一个理工思维的孩子,对写作的要求不能太高。能层次分明,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想要妙笔生花,估计我得先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基因有没有潜力。
 
(二0一三年五月十五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Rosaline 回复 悄悄话 寫作靠从小养成的大量閱讀習慣,写作是父母無力"推"的。數學也不是這樣仅做題,
soullessbody 回复 悄悄话 同意大号蚂蚁。这么推出来的孩子最多也就上个强一点儿的公立大学而已。这个文章是三年半以前写的,现在怎么样了?
大号蚂蚁 回复 悄悄话 面窄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