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国作家笔下的"砥平里之战"——摘编自《最寒冷的冬天——美国和韩战》(2007)

(2015-10-14 04:02:49) 下一个

第三次战役后,联合国军溃退汉城以南,又逢八军军长沃克车祸身亡,全军上下士气低落。马修·李奇威临危上阵。

在东京,焦头烂额的麦克阿瑟告诉李奇威,韩战是你的啦,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吧。

李奇威,二战欧洲战场的明星。诺曼底登陆时,率空降八十二师深入敌后法国,四面受敌,孤军奋战三十三天。李奇威英勇善战,深谋远略,爱兵如子,被该书作者誉为彭德怀在美国的挛生兄弟。

李奇威大刀阔斧整顿八军,启用/调入有二战实战经验的年轻军官,撤换掉那些二战表现欠佳,来远东混点资历增加退休资本(八军第二步兵师师长就是绝好的例子)的老朽。收回仁川登陆时被麦克阿瑟剥夺的第十兵团(X Corps) 指挥权___仁川登陆前,沃克率八军死守斧山,麦克阿瑟将仁川登陆指挥权交给他的亲信,缺乏实战经验的东京总部参某长阿尔蒙德,不仅令五角大楼大跌眼镜,更令海军陆战队上下十分不快(登陆作战应该由陆战队兵团司令指挥才是)。要不是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机智果断,陆战一师在阿尔蒙德的催逼下,在长津湖全军覆灭是毫无悬念的(未能全歼美军王牌陆战一师是毛泽东的一大遗憾)___看在麦克阿瑟的面子上,李奇威让阿尔蒙德留任(但是陆战一师是绝不肯再让他指挥了。西路北进时,若史密斯是陆军将领,阿尔蒙徳早就把他撤掉啦)。

李奇威迫切需要一战,以振奋军心。明知是彭德怀布下的口袋阵,也一定要钻,不然哪里寻得志愿军主力决战?

汉城以南几十公里外的砥平里,地处南北(公路)东西(铁路)交界点,是两军必争之地。四面环山,易攻难守,是打埋伏的绝好战场。彭德怀知道联军迟早会攻占砥平里,李奇威也料定那里和通往那里的途中已经布下地网。

上任不久的李奇威来到步兵二十三团前沿指挥部视察。二十三团是第一战役中东线唯一全身而退的部队。担任二师撤退垫后的弗里曼上校在最后一刻得到师参谋长同意(总部已经失联,你见机而行吧),放弃师部撤退的南路,由西路而退。正如众将所料,西路果然毫无埋伏。李奇威问弗里曼,给你一个加強团(团战斗队regiment combat team)能不能攻占砥平里?"可以,长官!但是进去容易,出来就难了。""没人叫你出来,要是被包围了,我用尽整个第八军也要给你解围。" 

不久,弗里曼的第二十三团,外加法国外籍军团营,炮兵营,工兵营,共四千五百人之众攻进了砥平里。联军沿地依高布防,火炮坦克中心支援,只等志愿军收口围攻。

韩战至此,双方战场指挥官可谓知已知彼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已绝不容置疑,但志愿军的补给和通讯是最大弱点。那令联军闻声丧胆的冲锋号声后来证明是志愿军通讯落后的最大像征:作战方案一旦制订,冲锋号声一响,志愿军官兵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但一旦达到作战目的,前线指挥官既没有通讯能力获取新命令,也缺乏现场指挥的想象力。

十几天后的深夜,志愿军一声进攻号响,围歼进攻开始了。成千上万的,美军侦察机硬是搜不着的,志愿军士兵平地而起,向各个山头一波接一波的冲来。联军依靠强大火力全线固守。

二十三团最薄弱防守环节是南端的小山头,由少尉麦克基率一排士兵把守。由于大约同时在东线开始的横城战斗(阿尔蒙德亲手制订的万无一失的作战方案,用南韩一个步兵师保护联军加强团右翼,固守横城,吸引志愿军决战。当然,冲锋号一响,南韩师全军就一哄而散了,陷联军加强团于孤军作战之地。加之阿尔蒙徳分兵四面出击,完全违背了李奇威的作战思想,使联军处于完全被动。)吃紧,空军没有能力顾及砥平里,只能提供补给和打几颗照明弹。到第三晚志愿军再发动进攻时,麦克基排已经没几个有战斗力的士兵了。拂晓来临,已经可以听到远处增援坦克的轰鸣,精疲力尽的麦克基只带着三四人逃到了山下。志愿军一拥而上,占据了高地。这时增援的装甲团还没有到达,二十三团团部已经完全暴露在志愿军的火力之下。然而占据山头志愿军只是向团部猛烈开火,并没有向团部发起进攻。不久天亮,横城战头结束,美军飞机蜂拥而至,燃烧弹漫山投去,大火之中又有几千埋伏的志愿军士兵跃出地面,但这时联军援军已到,撤退的号声已响,砥平里之战就这样结束了。

砥平里之战是韩战志愿军进攻的高水位线(High Water Mark)。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