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双峰插云】五绝 平水韵十二文 西湖十景之八

(2016-07-26 09:24:21) 下一个

【双峰插云】五绝 平水韵十二文 西湖十景之八

双峰昔插云

佛塔隐蒸氲

积德常沉寂

流芳不待闻

 

注:双峰插云,西湖十景之八。南高峰与北高峰,地势高耸俯瞰西湖,流云霞鹤,气象万千,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南高峰、北高峰,是古时候西湖群山中喧盛一时的佛教名山,山顶都建有佛寺、佛塔。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时隐时显,自西湖舟中远观,景观独标一格。南宋时,两峰插云成名并跻身西湖十景之列。

清代以来,两峰佛塔或圮毁、或雷击,仅余塔基,终致堙废,“插云”景观名存实亡。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 于今,景观内涵则迁演成登高眺望湖山大观,而以赏秋山红叶、揽霜天清肃为尤佳。

 

-----------------------------------------------------------------------------------

 

(以下资料摘自【百度百科】)
 
双峰插云,西湖十景之八。巍巍天目山东走,其余脉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山、北山,形成环抱状的名胜景区,两山之巅即南高峰和北高峰
 
双峰插云、平湖秋月,都是圆明园中仿建的西湖十景。平湖秋月位于圆明园福海西北岸,其东度五孔桥有一倚山高台的四方重檐亭,外悬乾隆御书“两峰插云”匾。当然这里的两峰只是亭两边的人工小山而已。
 
南高峰与北高峰,地势高耸俯瞰西湖,流云霞鹤,气象万千,古时均为僧人所占。山巅建佛塔,遥相对峙,迥然高于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入云,时隐时显,远望若仙境一般。南高峰、北高峰,是古时候西湖群山中喧盛一时的佛教名山,山顶都建有佛寺、佛塔。春秋佳日,岚翠雾白,塔尖时隐时显,自西湖舟中远观,景观独标一格。南宋时,两峰插云成名并跻身西湖十景之列。
 
南宋时,两峰插云列为西湖十景之一
 
南宋诗人王洧有《两峰插云》诗云:
 
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蔼迷,
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
 
南宋时主张从凤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明代的李流芳,却提出到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上观赏此景,他在《西湖臣游图题跋。两峰罢雾图》中写道:“三桥龙王堂,望湖西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障,蚋带层叠,淡描浓抹,顷刻百态,非董、巨妙笔,不足以发其气韵。清以后,双峰之巅已无塔影,赏景位置则移易到湖上,因为洪春桥畔尽管建有景碑亭,但游人到此只见林木葱蔚,‘双峰’连影子也无觅处,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指云中峰峦,心驰神往于登临其巅,俯看尘寰的宏阔高远。”
 
陈璨《双峰插云》诗云:
 
南北高峰高持天,两峰相以不相连。
晚来新雨未雨之,时四山云锁二尖。
 

后来钟毓龙在《说杭州》中也提出:“欲雨未雨之时,四山云幂,而南、北两峰以高故犹露其巅。此本为湖中遥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洪)春桥畔。”

 

清代以来,两峰佛塔或圮毁、或雷击,仅余塔基,终致堙废,“插云”景观名存实亡。但清康熙帝品题名胜时,改两峰插云为双峰插云以足西湖十景全数,并在今灵隐路洪春桥堍竖碑建亭,故景目尚存,景观内涵则迁演成登高眺望湖山大观,而以赏秋山红叶、揽霜天清肃为尤佳。
 
清康熙帝改题为双峰插云,建景碑亭于洪春桥畔。其时双峰古塔毁圮已久,以至连此景原有的内涵也一度难为人知,‘插云’者,虚言也。设景碑亭于此,实为权宜之计。湖中之景变成了陆上之景。双峰插云虽然从古至今观查的地点和方式迭经变化,但南、北高峰都是西湖山水中极富登临的胜景的却至今未变。双峰插云”碑亭在杭州灵隐路洪春桥畔。为“西湖十景”之一。宋、元时称为“两峰插云”清康熙帝南巡,改“两峰”为“双峰”。
 
实际上,北高峰和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期间小山起伏,绵亘约5公里。峰顶时隐时现于薄雾轻岚之中,望之如插云天,因而得名。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完工后,人们在拓宽的金沙涧水边观景亭上,可以重新欣赏到“双峰插云”景观。南高峰临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显露,绝壁峥嵘。登上山巅向东俯瞰,西湖全景历历在目,不是画图,胜似画图。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灵隐寺的坐山,从寺西侧上山,石磴多至数千级,盘折回绕三十六弯,沿途山溪清流回转,林木重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