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春】七言

(2016-03-05 19:59:52) 下一个

【春】七言

© 2016 杭州湖墅STL 吕杰      March 5, 2016

一瓣两瓣三四瓣

五瓣六瓣七八瓣

九瓣十瓣无数瓣

瓣瓣映红江南岸

 

幼时,有笑话如此说:

古时有一帮书生大雪天,在一临湖的亭子里温酒咏诗。

说道,谁的诗咏得最好,谁喝那第一杯酒。

待这些书生个个吟完诗,正在评议时,一老农上前取那头杯酒欲饮。

众书生急忙拦住:“不可造次!我们是在作诗赢酒,你怎可来乱局?”

那老农呵呵笑道:“这有何难?且听我吟来!。。。一片两片三四片,”

吟了一句,便欲举杯。众生再拦住道:“这算什么诗?!你请回吧。”

老农不慌不忙又吟了句:“五片六片七八片,”

众书生此刻有些恼怒了,又欲上前拦阻更兼驱赶之意;只听得第三句缓缓飘来:“九片十片无数片,”

一听那“无数片”,似乎有些味道来了,书生们便好言劝道:“这诗在田埂边吆喝尚可,但上不了此亭台,更入不了吾辈雅聚。”便欲夺了老农手中的酒杯。

老农和颜笑道:“且慢。老夫尚有尾句还未道来。。。。飘入水中皆不见。”

哇!这下众书生可呆住了。。。老农笑着慢慢呷着那头杯酒,与众人一起看着片片雪花缓缓地飘落湖心不见踪影。。。                           ------- 湖墅STL 吕杰 写于 Aug. 24, 2016

 

注:原来的笑话中,尾句是“飞入花丛皆不见”。因觉得雪花落在花丛仍会见到白白的雪。故改此故事为临湖的亭子和尾句为“飘入水中皆不见”。

 

由此,在今年的三月春,改了尾句为“瓣瓣映红江南岸”而成了一咏春诗玩玩。。。哈哈哈。

 

今查得原诗为郑板桥所作之《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又查得以下资料。

民间传说故事的张冠李戴 ---- 摘自【维基百科】

中国的民间传说常常将不同人的传说事迹,搞错成相似的其他人,
尤其刘墉纪晓岚两位清朝才子的事迹更是没有被详细查对而常被混搭:
一方面他们年纪相近,刘墉(1719年-1805年)比纪晓岚(1724年6月15日-1805年2月14日)大五岁,同朝为为官,同样侍奉乾隆为皇上,同样面对大贪官和坤为死敌,同样都是有名的才子,彼此间也算是好友,故而民间传说常常不细察他们之间的差别,而将不同的事迹、巧联妙对搭到他们身上。


例如:无意间称乾隆“老头子”被乾隆听见,差点被杀的应该是编四库全书的纪晓岚,但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却拿来当作刘墉的传说事迹。
另外笔者也看过金圣叹的事迹被拿来套在纪晓岚身上。
金圣叹哭庙案而被处死,刑前告诉儿子的“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这句千古绝对,但是也有民间传说故事误用在纪晓岚身上。


 另外,郑板桥的《咏雪》:“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这首诗却常被民间故事误传为前两句是乾隆写的,而后两句是刘墉补上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便采用这个说法,说和坤在刘坤的诗集里找到这首诗,而和坤认为前两句乾隆所作,而刘墉顺便补上两句,不能视这首是刘墉所作的,而刘墉因此被视为盗用皇上的诗句而被处罚。故而将他们的趣闻传说列入维基时,还是要多方查阅。例如:刘墉没有担任四库全书的编纂,故而乾隆不会去查他编书进度,刘墉更不会因天气太热没穿衣服而躲在桌下问“老头子(指乾隆)走了没?”。而这是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所采用的故事情节。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把郑板桥的一首诗嫁接给了皇帝和刘墉。刘墉陪着弘历在后花园闲逛,身边有人鼓动皇帝作诗1首,皇帝不好推辞,从花丛中摘了一朵花拿在手上,略加思纣便念道起来“一瓣二瓣三四瓣,五瓣六瓣七八瓣,九瓣十瓣十一瓣……”这最后一句却怎样也想不起来,憋了半天脸都红了,刘墉为和缓气氛,便接茬1句:“飞入草丛寻不见”。这在常人看来或许是1首普通的小诗,却反应了当时两个人活灵活现的心态:一边撕花瓣一边数花瓣,有一种举棋不定的心情,而这类心情不是由于午后阳光下的慵懒,而是对庙堂是非的一种犹豫,而刘墉附和的1句,则表示心理停止了思惟,一方面宽慰了皇帝,另外一方面却拍了拍皇帝的马屁——君心难测,这正和乾隆皇帝“本朝无名臣”的理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