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玉渊潭八一湖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364里路,我从丰台走到张家口

(2017-07-21 12:58:54) 下一个

364里路,我从丰台走到张家口

2017-07-21 王嵬 大众摄影

文图:王嵬

编辑:李馨

前些天收拾出来一本初中时的同学录,写满了同学们的祝福:祝早日当上东风4 1659的司机;祝你以后能成为像詹天佑那样比较牛的人,努力梦吧,它离你不远;祝你能坐着火车环游世界;祝你能当上一名火车司机,开上全世界最最先进的火车……看着这些美好又略带戏谑的留言,我想告诉11年前给我写下这些话的“贫蛋”们,我没考上火车司机,也离詹天佑的接班人差之甚远,不过,我用12年磨成的《我的京张铁路》终于面世了。

被疯传的铁路风光确实挺好看,但总觉得深度不够

我叫王嵬,1990年生,北京人,从小住在京张铁路旁——西直门车站附近,自有记忆开始就喜欢火车,小时候总让大人带我去西直门站留影。后来从2002 年开始自己拍,但那时还在上学,所以总在离家近的地方拍,自然就选择了家门口的京张铁路。那时我总坐着小票车一站一站地拍,拍那些老站房、车库、桥梁、隧道……

2005 年,我在北京铁路车迷网上发了个帖子——“京张铁路知识”,把自己所拍摄的各车站、区间的图片分享给大家,并把自己知道的京张铁路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当然,那时候了解的比较皮毛,只不过是简单介绍而已,但那个帖子引起的关注给了我很大启发,我开始用摄影的方式来记录京张铁路,不仅是京张铁路沿线的风光片,还有很多和火车、铁路有关的细节与人。拍摄的过程中,不断得知一些和京张铁路有关的遗存被拆毁,比如张家口将近百年的老机车房、京门支线的门头沟站房,这更督促我加快脚步来记录这些即将消失的古迹。

前几年,我拍的一些铁路风光片在网络上被疯传,漂亮的照片大家肯定都喜欢,我也一样。而且,那时我的铁路风光还在《大众摄影》上刊登过,我也因此成了《大众摄影》当年的年度十佳摄影师。后来,在我做京张铁路的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摄影更重要的还是要给社会留下些什么,毕竟记录是它最重要的功能。

其实我这套书最初的封面也想过用一些铁路风光片,但总是感觉深度不够,后来反复思考,既然书名是《我的京张铁路》,不同于科普类的书籍和杂志,那干脆就突出“我的”两字,所以就用了20年前我自己在铁道口的一张留影与现在的情景重叠的方法来当《我的京张铁路——开通首段》的封面,这样就有了一种穿越感,又通过这种古今对比的方法来体现一种历史情怀。按照这种思路,《我的京张铁路——穿越关沟》的封面是用摄影家孙明经的一张老照片和现实重叠,《我的京张铁路——奔向口外》则是拿我拍的一张照片和画相叠,体现的是将田野考察的思路复原。

100年前摄影师拍的《京张路工撮影》,照片清晰度竟比3600 万像素的单反相机拍出来的还高

大家还记得前几年姜文拍过的一部影片叫 《让子弹飞》吧?影片开始有个特搞笑的镜头,就是马车拉着火车跑。这不是胡搞,绝对是真事儿。在唐山有个开滦煤矿,当时为运煤而修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因为这里距离清东陵有点近,朝廷怕蒸汽机车的动静太大,地下的“列祖列宗”们受不了,于是下令停用蒸汽机车,只能用牛、马牵引列车。其实,火车刚到中国的时候,从朝廷到乡民,都讨厌它,因为这个喷云吐雾的怪物发出的声响太令人恐怖了。1901 年,躲避八国联军的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时,路过保定,袁世凯让她坐火车回京。慈禧一看这玩意儿不错,比木头轱辘的马车舒服多了。

朝廷开始想自行修建铁路,但没什么信心,连个空气压缩机都没有,怎么开挖隧道?况且英国、日本、沙俄都盯着这块“肥肉”,想控制路权好加速对中国的瓜分。最终,朝廷让留洋归来的詹天佑先试一试。1905年春,詹天佑开始勘测,其间经历了朝廷紧缩预算、工期、因修建难度而在青龙桥采用了“之”字线路等各种难题,终于,1909 年,花了693 万银两,总长364 里许(含京张正线356 里及丰柳支线7.25 里)的京张铁路竣工通车。这件事在当时轰动海内外,它为朝廷与外国人争夺路权,增加了话语权,也为中国竖立了民族自信心。

在拍摄京张铁路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了詹天佑在一百年多前请摄影师拍摄的《京张路工撮影》,清晰度竟然比如今3600 万像素的单反相机拍出来的还高,经过仔细辨认后,我发现自己在这十年中拍摄的好多角度都与《京张路工撮影》重合,把同一角度的图片进行对比,不禁令人唏嘘。

新老青龙桥车站

按照詹天佑《京张路工撮影》中的角度,我请青龙桥车站的站长和员工拍了一张当代的照片。

詹天佑像新老对比

在看这些老照片的同时,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照片中的场景还有哪些能够保留到今天?除了名胜古迹外,被保护起来的遗存少之又少,我本人亲见被拆除的老建筑就不止十处,譬如西直门水塔、门头沟老站房等。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我也会向相关部门提交一些文物保护申请,比如清河车站老站房因为要修建京张高铁面临拆除的命运,我赶紧向文物保护部门提交了图文申请。终于,在今年6月,我收到了海淀区文委发来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表”,清河老站房终于保住了,将运用技术平移到离现在不远的位置。

尽管保护文物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就能控制的,但我愿意通过影像和翔实的资料,让大家了解身边的铁路文物以及它们曾经的辉煌。但是,百年间毕竟发生了很大变化,老照片上一些场景已经很难辨认出来是何处,所以,我要结合口述史、文献以及实地田野考察来逐一解开这些谜团。

60多张手绘图,100多段视频,200多位受访者,3000多张照片,40多万字,大概可以呈现出我想象中的京张铁路了

接下来,我根据老照片与老地图、卫星地图上的地点信息,从京张铁路起点(丰台柳村)沿铁路徒步到了张家口车站,每个车站、弯道、直道、公里标、桥梁、站房、水塔、煤台、车库、隧道、涵洞等等,只要是我能想到的,或者是有记载,或从老铁路职工和沿线居民嘴里打听出来的,我都会去一一调查、拍摄、收集资料,因为我发现,就算是民国四年詹天佑自己写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多少还是有瑕疵和笔误的。

另外,因为之前我与南口机务段的几位火车司机们有着十余年的交情,所以向他们了解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个人认为这些口述史是非常宝贵的,经由这些老师傅介绍,我又认识、采访了很多和京张铁路相关的人物,差不多200多人,很多人都采访过不止一次,每个人都有至少3小时的录音。这些口述历史的音频资料以及我拍摄的视频也都成为后来书中生动的一笔,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就可以听到那些八九十岁的老司机师傅聊起当年是如何驾驶机车,如何承包车站等有趣的故事,更可以看到现存的那些老车站,看到高山环绕的老车站里那些朴实的员工每天的工作与生活。

 

不过,有一些场景由于历史原因等,很少有人记录,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没有寻觅到那些珍贵的老图片,只好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及当时的历史环境或其他照片中边缘出现的场景进行了手绘,这其中就包括通车初期很难实现的航拍,从小的绘画功底这时派上了用场,这套书里,我大概画了60多张手绘图。当然,手绘出来的效果图会与真实的历史场景有一定差距!

同角度古今对比——南口机车房

根据历史资料,我手绘的民国时期的西直门车站全景。

根据历史资料,我手绘的已被拆除的辛庄子车站老站房。

在做《我的京张铁路》这套书的过程中,我由丰台柳村起点始,终至张家口,每站、每个区间进行了详细拍摄、老照片对比及介绍,也对现存的通车初期老物件进行了详细记录,希望能够唤起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当然,我是一个喜旧不厌新的人,京张高铁的开通指日可待,它会将京张两地的距离更加拉近,不过,老物件与新兴事物本身并不矛盾,我希望古朴的京张铁路与新时代的京张高铁可以和谐共存,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建干线铁路的开始,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它应该成为国家级工业遗存,要将铁路、老车站、用过的机车等凡是和京张铁路有关的设施设备,作为整体进行保存。如果能够发展旅游,用蒸汽机车牵引定期开行的旅游列车,那也将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

东风4 0221机车,是我平生登上的第一台机车。那是1995年的一个傍晚,它挂着去往南口的933次客车,于西直门东1道,父亲抱着我登上了它。那时,我几乎每天的18点半都会在四道口看它牵引客车飞驰而过,绿色的头灯使我记忆深刻。21年后,我特意让父亲在相同角度重新给我拍了张照片,我也把21年前的照片带过来,与我这老初恋重逢。

在四道口看7174次列车通过

|京|张|铁|路|风|光|图|

 

 

 

 

 

 

 

END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