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我们对精神信仰产动摇的时候(图)

(2015-11-10 19:33:03) 下一个


许多人将心灵安置于宗教信仰上。(网络图片)

许多人的精神寄托是宗教信仰,有人则是寻找到一生的嗜好,能够让他安置内心,不再惶惑不安。然而,生命的际遇难料,有时候人往往在遭遇到打击时,改变了性格、兴趣、生活型态,甚至是最终的精神寄托。例如,将全身心寄托于宗教信仰上的人,可能会由每天烧香拜佛又念经的虔诚者,转成为怨恨神佛,内心飘荡且空虚之人。

人遇到困顿、阻碍,无法顺利解决时,往往不是朝对自己有利、令自己的心胸舒坦的方向去想,就是设法蒙蔽双眼,视而不见,当作事情没有发生一般。正念强一些的人,会往好处想,认为造成心情不悦的任何困难都是考验,是磨练,并想方设法寻找能够在某程度上化解部分障碍的途径。一个人一种性格,因此在遭遇到磨难困惑时,呈显出来的样态与反应自然不同。不过,倘若最初的精神寄托能够更换,岂不代表自己最初选择的精神寄托有误?因而造成你后来的内在出现了相当大的更动?当然,另一种解读是,是否你自己有所误解了?

借由“看得到”来了解因果

近日曾阅读到两则故事,故事中描述一位开了天目的人,他从不骑乘驴子,原来是他看到驴、马、牛等牲畜的前生,多是由人所转生来的。正因为他“看得到”真相,因而内心有所戒慎,知道什么事情不该做,行为有依据,照规范行事。

另一则故事是,有兄弟三人具备天目能力,有一日他们的父亲过世了。几年之后,他们上市集时发现了由父亲转世的驴子,他们本想将驴子买回,但转念一想,父亲是因为欠人家东西不还,下世变成驴子来还债,此债势必得还清,那么理应让牠将债就此还掉。三兄弟最终决定不干涉牵涉了因果关系之事。

这是具备天目能力,能够观看到隐伏难解的前世因果之例。一般大众多半是无法窥探到前世因果,无法凭借双眼知道真相,多半只能凭借感觉心情、常理与普世价值行事。

佛法随世俗所牵掣、更动?

小时候曾听过,原本信奉神佛的人,在因为遭遇亲人离世或遭逢困顿而突然性情大变,成为不信神佛者,不仅不再烧香礼佛,还摔碎了神佛像,内心对神佛有所埋怨。其实,佛法是不会改变的,不会因为你一人的喜好、作恶行善就能够更换它的标准的。佛法本是宇宙之法理,是不变的真理,倘若能随朝代世代更迭,或准则能够随意忽高忽低,岂是引领众生百姓寻得心灵升华与解脱之法。

因此,当有人遭受身体病痛折磨,或是遇到无法挣脱的愁闷郁寂而选择前往寺庙或道观,寻得脱困之法却又不得解脱时,若因为不理解不曾行恶事的自己竟会遭遇这样的苦楚,内心开始生发埋怨,开始控诉神佛不公,为何不想想,你从向神佛祈祷的虔诚之姿,转换为怨弃信仰,造成你心态转变的主因是为何。是不是因为你认为神佛没有帮助你,让你“如愿”,所以就是代表神佛没有倾听到百姓的心声,没有遵照百姓的念想而行?看到行恶之人居然能够享受清福,坐拥佳绩,这就是因为神佛罔顾众生的期盼与佛法不公,理当背弃呢?

当然,心生埋怨也属正常,但是佛法真会因为利益与阶级等俗世观念所牵掣吗?换个角度想想,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其中牵扯的并非一世之渺,而是累生累世的种种因素。遭受痛苦,难道不是在偿还以前所欠下的债吗?作恶者却能安然享受,这难道不是在消耗自己以前所积累的福报吗?

我们总是以眼睛看到的人事物在解读这个世界,并将心绪置放其中。殊不知,这其中难解难了的前世因今生果,非凡夫肉眼的我们所能够解析得透的。当遇到触及到心灵的问题,导致我们开始对信仰产生怀疑与质问,而动摇不止时,我们都该好好学习,反顾最初之所以选择此信仰的原因为何,以及促使我们开始产生疑虑与摇摆不定的原因又为何。或许,能够让我们借此看清楚盲点在哪,同时更加坚定信念,不再摆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