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by 花生 我的老乡曾国藩 (三)

(2016-04-22 16:03:38) 下一个
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文正谥号是皇帝给予臣子最大的殊荣,必须有皇帝亲自下诏。这一传统始于宋代司马光,他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只有八人。
 
所以,有时候看到烂电视剧里,底下人毕恭毕敬的说着曾文正公如何如何。。总是令我直冒冷汗。曾国藩生龙活虎的在电视里说话呢,怎么就用上谥号了?真是活见鬼了!
 
文正这两个字,愚以为,曾国藩是当之无愧的。
 
按照“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经纬天地曰文,守道不移曰正。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其经纬天地之才不容置疑。
 
这里且说他的内外宾服,守道不移。
 
曾国藩写过很有名的一幅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始终秉承着儒家思想,除了极少数涉及家族利益(曾九帅给他惹得祸)的事件外,绝大多数,都贯彻着以诚相待,开门见山的处事原则。
 
先扯一下曾九帅,曾国荃。
 
九帅其人贪婪可比和珅,暴戾直追项羽。所到之处,纵兵劫掠,城内民众一概坑杀。曾国藩深知其短,家书里孜孜不倦的劝诫,为官第一要清廉。九帅不仅置若罔闻,还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气用事。
 
曾国藩将攻陷天京一役交给曾国荃之后造成的南京城内的空前浩劫,致使曾剃头的罪名永远的留在了史册上,暴力的罪孽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滔天罪行,天地难容,大帅是如何庇护九帅的呢?
 
在太平天国李秀成的自述里,曾文正公为了家族的利益做了一些有违他一身处事的阴暗之事:
 
关于洪秀全的死因。一说当时洪秀全十四年穷奢极侈的荒淫生活,已经身形臃肿,骑不得马,开不得弓。李秀成突围入城,见到洪秀全,要他让城别走,另辟江山。遭到了洪秀全的慨然拒绝。天王说,他梦见了白胡子上帝,上帝许诺他即日派遣潮水般的天兵天将来解救他。李秀成哭笑不得,戏谑问道:咱们被困多时,自己都吃不饱,天兵天将来了,吃啥?天王指着台阶上的草说:食此甘露。李秀成彻底晕菜了,说:那您带头吃吧!天王食之,中毒而死。而曾国藩为了夸大九帅的战功,上报朝廷,说洪氏惧九帅之兵,服毒而亡。
李秀成只身一人逃难过程中,被两个农民捉获,解送官府。曾国藩改为,被曾帅追兵拿获。
这最后一点,充分体现了曾国藩拙朴之中不失圆滑世故的一面。李秀成总结太平天国十大失误,有一条误立政无章,曾改为误不应专保天京,扯动各处兵马。这样一来,不但夸大曾九帅攻克天京的功劳,又把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战功解释为太平军把江浙军队调回保卫天京所致。可谓一箭双雕!
曾国荃攻陷南京,动用大量船只,运送天王府搜刮的财宝。为了掩盖罪行,将天王府付之一炬。朝廷为了平定暴乱,花了上亿白银,指望能从天王府大库里挽回些许损失,不得已而了之。
 
曾国藩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短处是非常顾及亲情之谊。比如攻陷天京一役,倘若他能起用左宗棠而不交付给他的胞弟曾国荃,事情就会完美得多。
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曾国藩既有本文化温厚长者循循善诱的一面,又有耽溺血缘亲情的一面。当然,我们不能苛求曾国藩,他是一座高山,但高山再高还有天空,再美也有阴阳。
 
平心而论,在涉及国家君主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曾国藩不计自身厉害,以身报国。乃难得一见的真儒。试举一例。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后,大局已定,曾国藩幕府里暗流涌动。许多有识之士都劝曾国藩反。他一生的对手左宗棠就曾委托胡林翼给曾国藩捎去书信一封。里面只有八个字:鼎之轻重,或可问焉?大意就是,要不要问鼎中原?
曾国藩读完后提笔改了一个字: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断然拒绝。
 
胡林翼也劝曾国藩: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包括彭玉麟也上书: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曾国藩读完后,惊慌失措,连连喊着:不成活!雪琴怎能如此试探我。边说边把纸条塞到嘴里,吧唧吧唧给咽下去了。。。
 
曾国藩的幕僚甚至召开了玄武湖会议,想要模仿宋代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给曾国藩黄袍加身。一干人等冲进曾国藩府内,曾国藩避而不见,只是命人送出来一幅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此联上句出自苏东坡,下联出自王安石,虽不同人不同时,但浑然天成。表达了曾国藩不为皇权所动,坚决不做乱臣贼子,忠君报国的心志。
 
众人见主帅意已决,只好作罢,纷纷散去。
 
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藩为神马不反呢??
 
不利条件
 
1.曾国藩暴力平定太平军,勒捐,即失去了家乡乡绅的支持,也失了群众基础。
 
2.曾国藩一生为军饷所烦忧。攻陷天京后,他积极裁军。一方面是为了朝廷放心。另一方面养兵一日,耗费巨大。
但是!但是!
曾国藩缺军饷是政府刻薄,故意掣肘。解决军饷最有效的办法是:我tmd反了! 当时天下赋税,半出东南。曾国藩在南京称霸,占据东南,钱财之忧,就是清朝政府的了。。
 
有人说曾国藩幕府内部不和。矛盾重重。
非也!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彭玉麟都不是泛泛之辈,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然左宗棠也不会劝曾造反了。而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曾国藩大力支持。此二人虽争勇斗狠一辈子,英雄相惜,棋逢对手,未尝不是快意!
相反,曾国藩天下人才尽归曾府。当时的巡抚大多出自曾国藩门下。
 
 
难道是曾国藩迷信,怕中了南京做帝都,皆败北的厄运?自古以来,从南往北打,少有成功。只除了朱元璋一人北伐成功,最后还是以其子朱棣在北方造反,将政权移到北京为终结。
 
我觉得都不是。到底为什么??我下次再说吧。。。
 
剧透一下:以字观人
 
公元1101年,被贬万里的黄庭坚奉召上任,途径万州,地方官在南浦西山摆酒接风,第二天,黄庭坚乘舟东下,临别时,以西山题记相赠。友人喜爱之至,把文章镌刻在太白岩。
 
咸丰7年,万州父母官冯卓怀把西山题记的拓片赠送给恩师曾国藩。曾国藩阅后,发出了“海内存世,黄书第一”的感慨。使得西山题记名满天下,摹拓者蜂拥而至,一时间,洛阳纸贵。
 
曾国藩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儒生。他曾经说过要把平时写的每一个字当作书法来练习。然而,曾国藩的书法虽然很好,在晚清众多大家之中不过寻常。人说字如其人,予观曾文正公之字,总体来说严谨有法度,雄健朴拙,走笔凛然,正气天成。如果说,黄庭坚的字把宋人“我书意造本无法,天真浪漫是吾师”的审美哲学发挥到极致的话,曾国藩的书法则尽显他一代名臣内敛耿直的阳刚之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