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至春节,从图片中看到国内火车站攒动的人头,焦急的面孔与期盼的眼神,我的心就会穿越时空的隧道,想起出国前的最后一次老家过年,那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团圆,刻骨铭心今生难忘。
记得爷爷在世时常提到两件事,一个是我们家四世同堂之福,祖宗的观念就是要人丁兴旺儿孙满堂,他和奶奶有两儿两女,到第四代已是大家庭。爷爷晚年见到了曾孙女,是我哥嫂的女儿,对她宠爱娇惯,但依照传统观念,男孩才算家族真正的继承,我的儿子出生时,奶奶还健在,但爷爷已经过世。
爷爷常说的另一件事是我们家工农商学兵齐全。他和奶奶是农民身份,虽做过点小生意,但在老家有地有房,一辈子是农民,他们留下祖宅至今还在;我父亲在商业系统工作,一生经商直到退休;我叔父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算为工;我哥哥在部队服役多年,退役后又到地方武装部工作,算为兵;我毕业后在大学任教,算为学。那年头,工作的种类也就这些,爷爷的总结也的确是我们家的特色。
九七年春节前,出国的手续已经办理齐全,我们带着儿子回到父母家中过年,没想到竞成我的最后一次与奶奶四世同堂 (奶奶,父母,我们,儿子为四代)的团圆。那年春节,奶奶身体尚好,精神矍铄,仍有一家之长的风度,奶奶在哪儿,那里就是大家庭团圆的中心。
一岁半的儿子自然成为大家的焦点,他摇摇摆摆在屋中跑来跑去,众人一起逗他哄他,欢声笑语其乐无穷。看着奶奶和她的曾孙一起快乐有趣的逗乐,我心中得无限的安慰。我与奶奶感情至深,那种祖孙之情无法用言语形容。值得欣慰的那天抓住机会用傻瓜相机留下了她俩在一起的几个镜头,弥足珍贵。
有人讲出国是连根拔起,他们可能指的是事业,要从头开始建功立业,其实,家庭的气氛也不例外,孩子们在国外长大,尽管呼吸到了自由乐土的空气,拓宽了追求兴趣的空间,但也失去了大家庭深深链接的幸福感,那种感受是其他关系无法代替的。
同样,儿子的外公外婆家也热闹开心,三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留下了无数童趣笑料。他们带儿子定制一纪念品,用一完整的葫芦刻上画像和名字,葫芦造型比例完美,做工精致,称得上一件小小艺术品,家人视为宝贝,保存至今。
父亲把他用了大半辈子的私人刻章送给了我的儿子,那是一枚玉石章,现代人已不再用私章,流行签字,但在过去的中国,私章代表一个人的身份,所以,赠送私章的意义就非同小可,是传家宝。
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生动描述几个大家庭的种种瓜葛,但这种文化却是中华传统之一,随着生活的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流动性也不断增加,四世或五世同堂的机会逐渐减少。儿子已经长大,或许有一天看到新的四世同堂,祈祷父母健康长寿。
那次四世同堂欢庆春节成为心中珍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