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毕业分配,这用语本身就带有时代特色。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顶替父母而接班的工人等,皆由政府负责统一安排工作,那是计划经济的一个特征。国家分配的确使人省心,因无论如何保障有一个工作,也叫铁饭碗,不过也失去了很多个人选择的自由,离开个人档案,除了当农民恐怕无立足之地。
毕业前,按惯例系领导召开会议,无非老生常谈教育大家要服从国家需要,听从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实际上,大家都心知肚明,也没有太大的悬念。分配的指标虽不公布,大家也私下基本知道,政府部门有多少名额,大学和科研单位有多少名额,除去这两大块,所剩无几,因那年头,文凭青黄不接,政府还提出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大量大学毕业生被充实到政府部门。
不少同学做了行政,大学文凭那时仍物以稀为贵,是当官仕途的敲门砖。雄心勃勃的青年学子占有天时,立壮志要头戴乌纱帽,为官一朝,造福一方。看如今,公务员考试挤破人头,各种学位漫天飞,含金量远非昔比。当然套句老话,文凭带进门,修行靠自己。回头看,人的塑造空间极大,有些同学的仕途预料之中飞黄腾达,有些则跌破眼镜大器晚成。
文学大革命中十年无高考造成大断层,恢复招生后大学急需充实新生师资力量,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为对策之一,不少同学本科毕业就成为大学教师,走上高级知识分子的道路。放在今天,恐怕是痴心妄想,博士学位者在大学也难求一职。
人没千里眼,没想到大学扩招如雨后笋,学位泛滥,水涨船高,靠本科学位在大学混混处境艰难,学位不高就被政策划在圈外。当年的老友们也不甘示弱,先尝试进修提高,后边工作边读在职硕士博士,满足提职条件。甚至有的同学以教授之身贵为博士导师,但也不得不一边指导博士一边自己读博士,挣得博士头衔,使简历齐全,名片亮丽,仕途更顺利,见教授院长校长精彩纷呈。
几个同学天生遗传有商业基因,毕业不久竟下海经商或弃职到外企,迈出这一步,需要勇气,抢得了头潮,一帆风顺,赚的盆满钵满。富商同学倒也慷慨,每每有同学聚会,好吃好喝,免得大家斤斤计较了。
出国是当年人心所盼,到国外走一遭回去就四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录音录像机)齐备,在国内奋斗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实现那样的小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也是人之长情。费九牛二虎之力,或公派,或自费,或移民,条条大路朝向几个西方国家。真应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既来之则安之,不再问西东,安居乐业为上。
生活是万花筒,大学为我们构织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珍惜同学情,人各有志,天性不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就用一生去观察体验,做学问的,当官的,经商的,出国的,不得志的,还有英年早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