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生活的时候,也是老歌“鼓浪屿之波”流行的时间。那时候,登上鼓浪屿的日光岩顶,往东瞭望,看到金门岛,还有大担二担岛,大陆这边的青屿岛,上面丛林覆盖,因此得名。
歌里唱的“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思乡思乡啊思乡,鼓浪鼓浪啊鼓浪。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
那时候,台海相隔,歌声里的渴望,转换成了对海峡对面的想象。后来开放了,台湾的印象才变得清晰起来。
第一次去台,是在台北中转去新西兰,华航的航班。由于是中转,没有出机场,只对台北桃园机场的老旧,和清洁印象深一些。由于自己的新西兰护照,“是老款的”,据说在紫外灯照射之下,银光的水印只有半边显示,闹得机场的边境处还请来了驻台的新西兰的代表前来查验真假。不料前来的女官员,是自己原来在奥克兰在内政部工作的老同事迪,又惊讶,又忍俊不禁。反让我对台的印象,好了许多。多了了解,更人性化,平民化,没有了敌意和顾忌。
这次来台,是纯粹的散心。事业上告一段落,送别了母亲,报考商业航空驾照,另心里仍然属意厦门的美好记忆。其实,老妈最喜欢的地点,就是在鼓浪屿的淑庄花园。来鹭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来看看以后她老人家的安息之地。既然来了,就去台一趟吧,真正体味一下对岸。
话归正传。台北的印象,在我是只能说一般。感觉有点象厦门的90年代,香港的80年代吧。这属于偏颇之词,因为本人属于对城市感觉非常不耐的一类。对我来讲,去到伦敦纽约,和去悉尼佩斯,几乎感觉没有差别的。巴黎除外,因为自我感觉浪漫,也说不出来理由,嘻嘻。
台北的夜市,however,是很引人入胜的。作为老退之后“资深吃货”,看多过大快朵颐。一方面是自己现在保持体重,吃的方面“精挑细选”,另一方面,体味风土人情,文化民俗,看,多过张嘴吧。
位于台北西北新北市的淡水镇,在作家张爱玲,白先勇,等的文字里,是个历史文化温蕴的地方。徜徉在淡水河边,早间的太阳让人沉迷在虚化的世界里,分不清现实和虚拟。倒是一街之隔的街市,让人流连。满目的新鲜蔬果,让人觉得当地的农业发达。这街市不是因为买卖的货品多样,而是它的氛围,让你驻足,忘返。不觉之中,手里攥了满满的“战利品”。
另一方面,在台东部的花莲,地震之后的城市,一点也看不出来。整体上仅仅有条,夜市也格外的有序。章鱼小丸子(题图),做法不复杂,但纯手工,技法要求高,还要快出货。看表演,就是享受。夜市蛮大的,但没有听到大声的喧哗,没有叫卖的吆喝。整个夜市没有一处垃圾,干净得很。秘密在于所有的废弃物品全部有专人的摊档收集,分项摆放。这些档是不卖吃的,专门收集垃圾,让本人感叹。(对当今大陆同胞的行为,本文略去以下整个段落。)
世遗的太鲁阁,瀑布流水,要是月下来到此处,岂不见月开明?
台湾的小吃,个人觉得,有不少可圈可点的优点。它多样,随性。有很多款都是“信手拈来”,便保留下来。这种痕迹,在著名的台湾卤肉饭里表现的和清晰。这高铁上的便当,猪扒饭,鳗鱼饭,有日式料理的痕迹。
常常见到台湾电视里,美食达人讲美食热点的人物故事。许多“桥段”都似创业不利,破产边缘,之后家人朋友鼓励,再次创业,从夜市,到餐家,再到餐饮名店,名小吃,云云。这里面的秘密在于,做小吃的门槛比较低,台湾的民权平等,让小吃入门容易,没有了“城管”的婆婆妈妈。做小吃的特色,也是门槛低,你家牛肉面好吃,那我开一个五香牛肉辣面喽,换了汤,也换了药,面还是同款。
这台湾小吃的硬伤,也是在这里面。
不够精致是一。它的出品,大多在随意之中而来,出品短平快,街边摊档,2分钟交易可成。人走了,对你的印象在齿呷之间罢了。这对游客“到此一游”倒是不错的,只是永远如此,难求变化,更遑论升级了。
没有品牌是二。记得台湾的凤梨酥吧。它风靡东南亚,之后蛮世界。在台,几乎每个街边商店,摊档都能见到,只记得“徐福记”,那还是在大陆这边,超市的购物来的。
终于来到了基隆。登上市边上的山顶,观音寺,凭栏眺望,恍若时光倒转。尽70年的台海相隔,在基隆,也是断断望不见厦门的,遑论鼓浪屿了。
基隆街景。从南部的高雄,一路北上,到了基隆,也是台湾的最北端了。
再基隆的时间里,遇到了这家,据称是百年的凤梨酥的老饼家。低调而干净的店堂,客气的只说台语的大姐,不觉之中,买了一整箱的凤梨酥和桃酥,寄回了澳洲。送朋友多好。
祝福你,台湾。早日再会你,美丽的基隆!
喜欢那里的乡土、人文多过其它。
是的,相同的感受。只不过,我们比较从第三方的角度来看罢了。我发现夜市里大开胃口的游客很多的:=)
凤梨酥的糖度中等 不能多吃。现在国人属于营养过剩:=)
凤梨酥我当时买了好几盒送亲戚,不过国内的人现在都不缺这口,又讲究养生,甜的油的都只吃一点点。
是的,台湾小食日料的痕迹很重, 包括早餐的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