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易经,是一件长时间,很考心思的事情。
本人的经验,易经的研学,分为三个阶段。知,探,和悟。许多不想太了解的读友,可以就此飘过,未为智者。
==========================================
知的阶段,就是了解。这个初级的阶段,你主要是学习。什么是易经,它的来龙去脉。各种术语,概念啥的。象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和意思,等等。
探的阶段,就是进入未知地域,用易经来了解周围的事件,发展趋势,因果关系。万物的变化(易)法则,等等。
悟的阶段,就是高阶的阶段,是学习不来的部分。这里面有所谓的玄学的色彩。因为这个阶段主要依靠悟。简单来讲,方法主要有,打坐冥想,辟谷戒食。就是无法依靠他人的部分,这里有高人指点当然更容易些,但非必要条件。一个人的天分这里就显得重要起来了。
讲完了自己的研习的心得之后,就来说说易经的三个版本吧。作为“知”的一部分。
===============================
现在有很多人觉得《易经》和《周易》是一回事,其实不然。
细察之下,易经有三个“版本”: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第三才叫《周易》,总称为“三易”。
《连山易》就是已知最早的,神农时代的《易》,它里面的八卦的位置,和后来的《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
《归藏易》是之后黄帝时代的《易》。
现在来讲《周易》。
《周易》,是周文王在羑(读做:kui亏)里坐牢的时候,研究《易经》后所写的书著。中国之后的儒家和道家的文化,乃至中国的古典文化,都是从文王写的这本《易经》为本源,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也都出自这本周文王易经,都渊源于周所画的这些个卦。 它包括六十四个卦图,卦辞和爻辞。据说这本书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无人能看懂了,人称“天书”。孔子当时是读得吃力半天,才写就了被称为《易传》的书简,和文王的《易经》放在一起。
就这样,《易经》和《易传》合起来,就被后人合编成为为了所谓的《周易》(拿周文王命名)。由于《周易》中的八卦符号是伏羲氏画的,所以《周易》实际上是伏羲、文王、孔子三个“作者”合写的书,而这三位仁兄前后相差了约有8000年啦。
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在秦始皇的时代,以“焚书坑儒”最“负有盛名”。相传极权对知识志士阶层的恐惧,导致了对文化知识的全面剿杀。焚书坑儒的时候,种种的原因,有说对易经的不了解也好,觉得没有受到其威胁也好,不然就是对易经“情有独钟”,总之易经“躲过了此劫”,得以存世。甚至有人认为它是唯一存留的古书,没有之一。善哉?哀哉?
再来看这三个版本的异同。最明显的就是,《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从乾卦开始。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留意,就是当代所指的《易经》,往往都被这单独版本的《周易》限制住了,还有人认为《连山易》和《归藏易》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失传。但本人以为,独本的《连山易》和《归藏易》或许已经失传,但中国的传统医药,风水思想,还有就是道教里的方方面面,都留有《连山》、《归藏》,在“字里行间”!
有时间,再来写一下易经里的一些精要,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东东。
心魔多多外在的魔,如果你深究的话。
早就知道此文少有读者。不够通俗易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