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坐动车去了一个城市,对我说:“现在动车基本上已经变成民工专列了”。
没有鄙视的意思,而是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在动车上,一些从衣着、皮肤颜色、气质、说话内容、姿态上很容易就能够识别为社会下层的人们,随意大声喧哗、脱鞋乱七八糟地躺在座位上、随手乱扔垃圾、纵容小孩逗笑打闹……这使得动车从当初看上去很中产,迅速“下层化”,其跟绿皮车的区别,也就速度快一些而已。
其间,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民工模样的妇女,带着三四岁的小孩一起坐车,买了一些劣质的零食在车上吃。小孩吵个不停,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间或嚷嚷着要吃零食。这位妇女作势要管,但并不真的管,而是放纵小孩吵闹。她安抚或爱小孩的主要方式,就是给他吃零食,而零食的包装袋则随意丢在座位下。
看她的表情很享受。
一般而言,一个人是农民工,是公司白领,是公务员,还是所谓知识分子,都会保持他在生活中的“自我同一性”。他表情如何,他怎么说话,他跟世界在心理上是什么关系——一句话,他平时是如何显示自己的存在的,基本上都会复制在不是特别要求装13的公共场合里。按照社会学的装13理论,这些都属于“表演”的“前台”,语言模式、POSE,以及行为模式差不多是一致的。
真巧,坐在这位民工妇女过道隔壁座位的,恰好是一位从衣着、气质,以及一张戴眼镜的白皙的脸上看属于中产阶层的妇女,她也有一个大概是两三岁的小孩。
这个中产小孩本来看上去很乖,安静地看着她妈妈拿给他的漫画书,间或稚气地问一些问题,而她妈妈总是很温柔耐心地回答。看得出她尽力保持着不打扰他人的意识,或许还有保持自身形象的克制。
但她的小孩看到社会下层小孩放肆地吵闹,非常开心的样子,也受到了感染,便挣脱她的妈妈,跟着一起玩。
这么一来,中产妇女脸上的表情有了变化。
在一开始,她并没有正视民工妇女和下层孩子的存在。他们在那儿吵闹、说话,似乎和她,以及她的小孩无关。这是两个相对隔离的世界,虽然大家在动车上相遇了,只有一个过道之隔。但当然,在民工妇女及其孩子的存在影响到她的时候,她的表情,还有目光,分明有着一种隐隐的鄙视。也许,从一开始,鄙视其实就已经存在于内心,只是没有在表情上显示出来。
但随着她的孩子去和民工孩子玩,这两个相互隔离的世界被打破了。她换上了一副表情,目光主要看住自己的孩子,间或也礼貌性看一下下层妇女和她的小孩,露出了谨慎的友好的微笑。
她当然并不愿意这个世界被打破。然而,她并没有呵斥小孩,不准去和民工小孩玩。这一POSE,大概说明了她和市侩,以及小土豪的分野。
但民工妇女看见中产小孩和自己的小孩玩,中产妇女也向自己这边投来友好的目光,似乎受到了某种激励——这一激励可以解释为终于被比自己阶层地位高的人看得起了,充分地释放出了她的友好,采用她所在的阶层所特有的表达方式,大大咧咧地撕开几个零食袋,一边拿给自己的小孩,一边拿给中产小孩,同时嘴巴里还对中产小孩说“吃”。
中产妇女明显并不愿意自己的小孩拿并吃这些零食。但“不愿意”表情在脸上的显示只有一秒,她应该很清楚直接拒绝并不礼貌,容易在民工妇女那儿引起“你看不起我”的心理后果。于是,她把自己小孩手上拿的零食收了起来,然后对下层妇女说“不用了,太感谢了”,再也不让小孩拿了。
这是看不起人吗?是害怕劣质零食有问题吗?我估计在这方面,中产妇女和民工妇女是无法相互理解的,很难对话。她们的生活方式没有重叠,也无法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
而从这个区别中,我痛苦地看,出身于社会下层的人们,除非有天赋,或者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后天可以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否则,在从小开始,家庭对他的言传身教中,他在头脑上、心理上,甚至人格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糟糕的应对这个世界的模式,层次和素质堪忧,有的一开始其实就已经输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瞧不起社会下层,瞧不起穷人,尤其是这两种人:刚脱贫不久的暴发户,他们在阶层地位上大概攀爬到了中产上层;在社会利益食物链上位于上端,靠压榨穷人维持自己奢侈生活的人,包括权力和资本阶层。
前一种人瞧不起穷人很简单,是因为他们必须鄙视过去卑贱的自我,才能让自己意识到不再是过去那个穷人了,而有了一个“新自我”。后一种人鄙视穷人同样也不复杂,他们压榨穷人,其实是有负罪感和恐惧感的,掩饰这两种感觉的办法,就是鄙视。
当然还有其它人瞧不起穷人,但都出奇一致:补偿。在心理食物链中,他们也被比他们阶层地位高、混得好的人瞧不起。这种感觉很难受,而补偿的办法就是去瞧不起在心理食物链条上位于他们下端的人,很不幸,穷人正位于下端。
但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时候,瞧不起社会下层,瞧不起穷人,都是想要在心理上吃掉他们来刷存在感、价值感。
有一种瞧不起,是对素质的瞧不起,对社会下层的头脑、心理、人格层次的瞧不起。这种瞧不起虽然可以有衬托其身份优越感的心理效果,但主要的功能还是一种自保策略:避免沾上穷人的那种低档的存在方式,离得越远越好。
故事中的中产妇女,我想她的瞧不起,有一半是这样。
她不想让小孩拿劣质零食,并把零食收起来,不让小孩吃,并不仅仅是担心不卫生,更重要的是不符合她对小孩的培养,触及到了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产妇女在培养小孩上,其精致细腻完全在下层妇女的想象之外,小孩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哪时候吃,都有一些讲究,根本不像民工妇女那样,只要喂饱就完事。
根据从小的经验,以及现在的一些考察,我发现社会下层在“培养”小孩上,和喂养一群家畜家禽有某些相似,都是放任不管,喂饱了事,出问题了,再来管束一下,然后一切照旧。而如果他们真的很“爱”孩子的话,甚至还会放纵。
另外,他们跟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直接传递到孩子身上。社会下层生活粗糙,采用的是直接、原始的语言、肢体动作去回应这个世界,显示自己在世界中的存在。不采用一套社会文化礼仪来包装的这种存在方式,都有一个特点:弱化了一个人对自我和世界关系的反思。
所以他们有时候根本不会去意识,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意味着什么。
一个小孩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会怎么样呢?
(1)、在捕捉和领悟新事物上,会被别人甩出一条大街;(2)、缺乏自我反思能力;(3)、视野狭窄;(4)、对自己的行为在别人那儿意味着什么缺乏意识;(5)、不太具备一些被认为是“教养”的东西……它们都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打拼的大忌。所以,除非是天才,除非拥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否则,一个人如果是出身社会下层,要突破阶层封锁,基本上要通过自我和人性去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