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引一首塞繆爾。厄爾曼有關《青春》的詩歌
英文原文《YOUTH》 Samuel Ullman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Youth means a tempera-mental predominance of courage over timidity, of the
appetite for adventure over the love of ease. This often exists in a man of
60 more than a boy of 20. Nobody grows old merely by a number of years. We
grow old by deserting our ideals.
Years may wrinkle the skin, but to give up enthusiasm wrinkles the soul.
Worry, fear, self-distrust bows the heart and turns the spring back to dust.
Whether 60 or 16, there is in every human being’s heart the lure of wonder,
the unfailing childlike appetite of what’s next and the joy of the game of
living. In the center of your heart and my heart there is a wireless
station: so long as it receives messages of beauty, hope, cheer, courage and
power from men and from the Infinite, so long are you young.
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 are grown old, even at 20, 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waves of optimism, 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80.
譯文: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涌流。
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二十后生有之,六旬男子则更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唐必致灵魂。忧烦、惶恐、丧失自信,定使心灵扭曲,意气如灰。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奇迹之诱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的心灵应如浩淼瀚海,只有不断接纳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百川,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
一旦心海枯竭,锐气便被冰雪覆盖,玩世不恭、自暴自弃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实已垂垂老矣;然则只要虚怀若谷,让喜悦、达观、仁爱充盈其间,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优秀的作品能激励一代人,甚至是一个民族。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就是这么一篇美文。虽只有短短四百多字,但历经100余年依然魅力不减,其优美的语句成为很多英文学习者必背的范文,并以其深刻的思想成为更多人的座右铭。
塞缪尔·厄尔曼(1840-1924),美国作家,1840年生于德国,儿时随家人移居美利坚,参加过南北战争,之后定居伯明翰,他是一位五金制品商,热心公益六十七年如一日,年逾70开始写作。该文正是写于其古稀之后的年月。他的散文《青春》,后来因成为麦克阿瑟将军的毕生钟爱之作而出名。
《青春》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抄颂将其作为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
太平洋战争打得正酣之时,麦克阿瑟将军常常从繁忙中抬头注视墙上的镜框,镜框里正是这篇《青春》。这篇文章一直伴随着他,也跟着他到了日本,悬挂在其东京司令部办公室的墙壁上以自咏自励,还在演说中时常援引诗文中的华章警句。
后来,日本人在东京的美军总部发现了它,由于麦克阿瑟在日本政要中卓越的影响力,很快就使得该诗风靡了全日本,成为日本全民上下重建国家、重塑民生的精神动力。这篇文章激励了二战后一代日本人,从普通民众到实业家,再到政府官员,皆发愤以重建家园。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几十年一直把《青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一位资深的日本问题专家曾断言:“任何一个对日本经济活动怀有兴趣的人,都需要了解和运用这篇短文。”日本企业家巨子们几乎普遍认为:《青春》的力量无限。因为欲寻求出类拔萃的、品格卓越的进步,不能不依靠青春的活力,以及由它派生的新鲜认识和实践精神。
还有这么一件趣事,足以证明《青春》在日本的魅力。一天,美国影片销售协会主席罗森菲尔德参加日本实业界的聚会,晚宴之前的谈话,他随意说了一句:“《青春》的作者,便是我的祖父。”在座的各位实业界领袖大为惊讶,其中有一位一边激动地说“我一直随身带着它呢”,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了《青春》。
出于对《青春》一诗作者的敬仰,很多日本人来到伯明翰小城造访,希望更多地了解诗人塞缪尔·厄尔曼。众多而频繁的造访,在1993年最终导致了美日两国民间基金的募捐,为的是买下伯明翰市厄尔曼的故居加以重新修葺。这幢房屋曾归属于伯明翰的阿拉巴马大学,现已对外开放,成为了展示塞缪尔·厄尔曼生平事迹的多功能博物馆。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纪念,为了那个大无畏的人,他不惧后果,勇往直前,力主政治革新,在那个充满阻力的时代!
(塞缪尔·厄尔曼(1840-1924),美国作家,1840年生于德国,儿时随家人移居美利坚,参加过南北战争,之后定居伯明翰,他是一位五金制品商,热心公益六十七年如一日,年逾70开始写作。该文正是写于其古稀之后的年月。他的散文《青春》,后来因成为麦克阿瑟将军的毕生钟爱之作而出名。)
( 注:道格拉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1880年1月26日--1964年4月5日),生于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美國著名軍事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