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765)
2017 (183)
2018 (183)
2019 (216)
2020 (171)
2021 (174)
2022 (205)
2023 (145)
2024 (152)
2025 (11)
梭罗在书中开宗明义地说过,他之所以入住瓦尔登,是要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人与大自然这个重大问题。
顺着《瓦尔登湖》书中梭罗的足迹, 带着几分崇敬,几分感动,几分沉醉开始在书中的瓦尔登湖畔的环境里流连。沿着书中的林间小路,望着瓦尔登湖碧波荡漾的湖水,凭思绪展开遐想。当年的梭罗能够弃教从文,入住瓦尔登湖畔林居,自己种庄稼,种蔬菜,过着独立不羁,悠闲自在的生活。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隐居山林的生活呢?
当然不是。虽然梭罗选择了一种湖畔独居的生活,但是他在独居期间,一方面同一些前来拜访的人们一起交谈和讨论,另一方面还会出去做学术讲演。梭罗的思想是非常活跃和敏锐的。一方面他体会着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可以说,在梭罗走过的路上,他把所见所闻都进行了形象且生动的描述,并且还把自己的哲学观点贯穿于其中。
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在《瓦尔登湖》这本书里,梭罗博学多才,旁征博引。把哲理蕴含在所描述的事情和景物当中:“神志清健的人都知道日出山河清。捐弃我们的偏见,从来不算为时太晚。任何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行为方式,不管它有多么古老,如无确证都是不可信的。”“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特征。”“一切变革都是奇迹,值得思考;而奇迹是分分秒秒都在发生的。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一个人将想象的事实归纳为自己所理解的事实时,我敢预言说,所有的人最终都会在那个基础上打造他们的生活。”
假如梭罗没有身临其境,住在瓦尔登湖畔,以及直接观察周围环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光彩照人的《瓦尔登湖》;假如面对碧波荡漾的瓦尔登湖,没有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以及对真理追求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今天闪耀着哲理光辉的《瓦尔登湖》;假如没有亲自耕耘的播种和收割,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赞赏农耕伟大的《瓦尔登湖》;假如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热情,就不会有今天韵味隽永的《瓦尔登湖》;假如没有博学多才,对知识上的专研和渴求,就不会有今天内容丰富,知识面宽广的《瓦尔登湖》。所以环境,才学,意志,理想,以及热爱生活,豁达开朗的性格等因素,才创造出了今天不朽的《瓦尔登湖》。
下面引一段梭罗在书中的自述,从中可以追寻到一个哲学家的心迹:“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使生活舒适的物品,不仅不是不可缺的,而且还极大地有碍于人类进步。就奢侈和舒适来说,最聪明的人的生活,甚至比穷人过得还要简单,朴素。古代哲学家,不论在中国,印度,波斯海还是希腊,都是同一种类型的人,从外表看,他们比谁都穷,从内心看,他们却比谁都富。我们对他们了解得不够。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毕竟还是常常听说他们呢。近代改革家和他们的民族救星,他们也都是如此这般。一个人唯有站在我们称之为甘于清贫的有利地位上,方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公正,睿智的观察家。不论在农业,商业,文学或艺术中,奢侈生活结出的果实也都是奢侈。时下哲学教授比比皆是,但哲学家却一个也没有。然而,教授是令人艳羡的,因为教授的生活曾经令人艳羡。做一个哲学家,不仅要有奥博的思想,乃至于建立一个学派,而且还要热爱智慧,按照智慧的要求,过一种简朴,独立,豁达大度富有信心的生活。不仅要从理论上,而且还要在实践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梭罗为什么选择了独居山林的原因。他在瓦尔登湖畔生活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并且进行了独到的思索。除了观察环境和耕种之外,他还去分析时政,痛批其弊端。。。
无论梭罗在做家务或者是盖小房时,都表现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那种和大自然情同意合的心态处处可见,同时还把观察周围自然环境的描写生动详实,趣味横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点点都记录在文中。梭罗写到:“我的生活本身已成了我的娱乐,而且还历久常新。它是一个多幕剧,没有结局。如果说我们确实想要过上好日子,按照我们学到的最新最佳的方式来管理生活,那么,我们断断乎不会被百无聊頼所困扰。紧紧地跟上你的天赋,它会时时刻刻给你展示一个崭新的前景。”梭罗喜欢自然景物的感情随处可见。比如:"小鸟落在附近的树枝上,永久花长在桌子底下,黑莓的藤蔓缠绕着桌子腿;松果,栗子以及草莓的叶子俯拾即是。”
梭罗不仅喜欢独立思考,而且还喜欢田园生活。他亲自耕耘,播种,锄草和收割。耕耘是要付出劳动的,只有亲自耕耘的人才能够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形。梭罗热爱田园生活,虽然耕耘辛苦,但是他认为在耕耘中,播下了希望和快乐。梭罗在书中写到:“我种下的豆子,一排排地加在一起就有七英里长 急待锄草松土。”“它们让我眷恋着大地,因此我有无穷的力量。”“那些豆子乐哈哈地回到了我栽培它们的野生的原始状态,我的锄头还给它们演奏了一支瑞士牧歌。”梭罗把种豆子的过程和体会写成了优美的散文。由此而联想到,梭罗的种豆曲和陶渊明的种豆诗有着同工异曲之处。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一首中写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文中,梭罗指出:“农事曾经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在耕种的过程中,他进而领悟到了一种哲学思想:“而是要播种诸如诚实,真理,简朴,信仰和纯真这一类的种子。”
曾经的瓦尔登湖,
是谁开辟了荒芜?
在林间趟出了一条小路,
撒下了哲理的颗颗珍珠。
曾经有一位独居者,
为了追求真理不惧怕孤独
人类要与自然怎样相处?
生活追求奢侈还是简朴?
音乐优美动听!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2860/201112/12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