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趁年华

点点滴滴,尽是生命的印记。
正文

诗坛再四论诗

(2010-08-05 04:54:43) 下一个

文坛百花迎春天,
新诗旧词各争妍,
两岸尚能安现状
何事水火不相兼?

我明白新诗跟画画一样,有印象派(朦胧诗?)一说,愚意为:诗不能跟画比,因为颜色跟文字用的是人的不同感官,颜色直接刺激大脑,几乎是条件反射地产生反应。颜色和线条本身没有意义,所以不能用逻辑思维去思考一幅画。

但是文字不同,每句话每个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必须经过人的大脑消化、思考才能使人产生反应。因此,用一些没有逻辑关联的文字、断语、句子来企图产生朦胧的美,是很考功夫的事。也不容易使人欣赏,朦胧派的诗人弄得不好就象楼上说的,有故弄玄虚之弊。我认为印象派的新诗是很受个人的才华限制,不能模仿,也不宜提倡,免得画虎类狗,倒贬低了诗的流通性与亲和力。

用新诗还是用旧诗词来表达情绪,纯为个人爱好,没必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有些情绪比较适合用新诗体来表达,有些情绪比较适合旧诗体。兼收并蓄才能摇曳生姿。就像选择用筷子还是用刀叉吃饭一样。难道现代人用筷子就是“学舌”、“变态”、“古墓派”??

用什么体裁来表达还是次要,要紧的是有没有好的内容与好的表达技巧,我们不应该以貌取人,那为什么要以体裁衡量诗歌呢?写诗是一种自我陶冶的途径,新诗也好,旧诗也好都是手段而已,不能说现代人写旧诗就是复古,少林武术现在风靡大洋彼岸,太极拳也面世四五百年了,爱者日众,没听见李小龙创立截拳道之后就大肆攻击古代武术。总之,自己不喜欢的没必要把好此道者都看成异类。

凡事都有它的存在意义,一旦它的存在失去了意义,就会被淘汰或被取代。在行走代步的意义上,马车比汽车只见其弊不见其利,所以被取代了;在日常穿衣保暖的意义上,穿长衫马褂甚至汉代服装比现代衣服只见繁琐不见利索,所以被取代;在信息传递上,文言文比白话文只见艰深不见通俗,所以被取代了。但是,在陶冶性情、表达感情上,古诗词比新诗哪个更有利呢?相信哪个文学大家都难以下个令人信服的定论。注意:单纯因为时代进步了所以要淘汰旧诗词,这是混淆视听的说法,因为一个物件有没有应用价值跟时代进不进步,没有关系,筷子和太极拳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在近身搏击的意义上,古代武术跟跆拳道、空手道、截拳道一样,所以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但是拿手枪跟武术比,就像拿散文比新诗一样,不错,在杀伤对手的意义上,武术不如手枪,那么在传递信息的意义上,新诗比得过散文吗?是不是要废除“诗”这一种文学题材呢?

既然是“诗”,就得有诗的规范,不然跟“文”有什么分别?即使是新诗,也不是随便组织一堆言语就算的。闻一多提过,新诗要有“音乐的美”和“建筑的美”,说白了,也就是韵律和格式,只不过比较宽松而已。扯远了,归根结底,我不是反对新诗、提倡旧诗,我只是不赞成以解放现代诗人的名义去诋毁旧诗。旧诗存活了千百年,还是很受欢迎,有它的道理;新诗一百年来,不冷不热,也有它的原因。

6/200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