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儿子在西方长大 --- 20. 惜别英格兰

(2016-03-02 20:38:52) 下一个

随着两年工作合同结束期限的临近,一个问题一直摆在我们面前,是继续留在英国,还是离开。想离开很容易,合同到期时,打包就走。想留下也不难,只要再找一个两年以上的工作合同,就可以永久定居在英国。

儿子还同以前一样,不愿离开。基本上,每次搬家,他都是扯后退的,他在这里已经有了好多新朋友。现在妻子也站在儿子一边,她也喜欢上英国了,伦敦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北部湖区的湖光山色、抬手可扯下一片白云的苏格兰高地、剑桥小镇、迷人的乡村、以及沙滩海边都让她迷恋,而且她也有朋友圈了。

但我们又不愿放弃澳洲、新西兰的蓝天白云和更加自由的开阔空间。尤其新西兰那随丘陵起伏的绿草地、白雪覆盖的山峰、晶莹的冰川、原始的自然风光、以及乡下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更让我们向往。

当时,有些英国的华人朋友对我们的犹豫不理解,为什么要从二流国家自我‘流放’去三流国家呐?在他们眼里,美国是一流国家,其它发达的欧洲国家是二流国家,而澳洲和新西兰只能算三流国家了。显然他们把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给篡改了,澳洲、新西兰虽然没有英国这个过气的老牌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也属于第二世界。

其实,除了对大洋洲的向往和留恋,也有对英国某些方面的不满意。中国的拥挤让我们感到难以忍受,为什么要忍受英国的拥挤呐?上下班高峰时的伦敦地铁与北京地铁也没什么区别吧!被那些大块头、肥胖、臃肿、散发着香水与狐臭混合气味的男男女女夹着挤在车厢的过道上的滋味真的很不舒服。机动车进伦敦就要付5英镑的进城费,还不要说那些昂贵的停车费。对那些土豪大款,这些可能不算什么,但对我们这样的小门小户,这些因素我们就不能不考虑。我们更不愿在自己家里还要从一楼爬到三楼。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英国政坛和政治的丑陋,尤其是其在第二次海湾战争时期对美国的追随。当时英国和欧洲各地一样爆发了很多大规模的反战示威游行,老百姓都清清楚楚的知道,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是战争的借口,但英国在托尼.布莱尔的领导下还是紧随着美国于2003年3月20日发动了战争、侵入了伊拉克。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直到今日也没有发现,英国不过是想跟在美国后面啃几块美国一些大财团,尤其是军工财团啃过的骨头。当年英国的戴维凯利博士是联合国派往伊拉克的武器核查专家,因为在2003年的6月15日向个别媒体透露了一些所谓大规模武器的真相,2003年7月15日受到英国议会严厉质询,两天后人们在他家附近的一小个树林中发现他的尸体。独立调查员的结论是他死于自杀,但很多人怀疑是被谋杀。

虽然追随美国,可以得到一些既得利益,但英国的政治家们显然没有想到这样做会给英国的国家安全、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当时我曾对朋友们说,英国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果然,2005年7月7日,伦敦市中心的公共交通系统发生了多起有组织有计划的自杀式连环爆炸恐怖袭击,52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在国际政治上,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今天英国又是西方世界里第一个冲破美国的阻挠参加亚投行的国家,让人不得不佩服英国人在国际政治和战略上的老道与成熟,真是时过境迁。

英国还有一些事情,虽不引起我们的反感,却让人感到有些不可理解。那个整天吃喝玩乐游山玩水的老太太,虽然在政府决策和行政事务中没有任何立足之地,但她却不仅是大英帝国的女王,而且还是包括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国家在内的十几个国家的元首。而整个英国甚至大部分的西方世界对英国王室的关注超乎大部分华人的想象,王室的大事小情、花边新闻充斥着媒体相当部分的版面。2002年6月初的在位50周年庆典,更让人不可思议。很多人为了能亲眼目睹一下这位满脸皱纹的传奇老太太的真容,几天前就开始排在白金汉宫门前的大街上和公园里,吃住在那里。在这里王权思想和民主制度可以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这样多方面权衡之后,我们还是做出了回去新西兰的最终决定。当然这样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毕竟无论是澳洲还是新西兰,经济规模和市场的容量决定了这里的工作机会都不可能与英国相提并论。但现实中往往是不能两全其美。临行前的几个月里,我曾经试着在新西兰的八所大学中寻找工作机会,并且也得到多奥克兰大学的面试邀请,但因为亚洲和北美爆发的SARS病毒,面试行程被取消,只通过电话‘面试’,效果当然受影响,最终没有得到这个讲师职位。

离开英国之前,儿子的中学是在暑期之中,儿子利用这个暑期参加了维文后板球俱乐部的板球训练,因为儿子马上就要离开,俱乐部也就免收他的会费。这样,儿子对板球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验。

又到了和朋友们说再见的时候,菲利普自己送给了儿子一个篮球和一套篮球运动服,他所在的篮球队集体买了一个花瓣式样的篮球,上面签上他们的临别话语,还有朋友送给他带有贝克汉姆头像的T恤衬衫,詹姆斯直接给了5英镑,他的奶奶给了20英镑。妻子的朋友送给了一套餐具,她的同事们和她集体聚餐并送了她一个镜框,里面是她和全体同事的合影。可惜很多东西我们没办法带回来,但带有同学和朋友们们签名的大部分礼物我们还是力争装进那有限的行李箱中带了回来。

儿子这次没哭,他越来越像个真正的小男子汉了。

2003年8月17日,我们从希斯罗机场起飞,避开美国经新加坡,8月19日上午10点30分到达新西兰的奥克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国际浪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岛水鸟' 的评论 : 回到南岛之后,儿子就开始做自己的选择了。他现在就一个人留在了新西兰,虽然我和妻子有回到了澳洲。
南岛水鸟 回复 悄悄话 欢迊回到南岛!一家人在一起最幸福。无论在那里,相信你儿子他将来会有自己的选择,就象我们这一代走与父母不同的生活路,下一代会比我们过得更好。
国际浪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uumia' 的评论 : 确实如此,如何选择,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影响是巨大的。现在想来,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其实,对错与否已经不重要了,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生活。每种生活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Luumia 回复 悄悄话 选择去或留无异于又一次选择人生。无论如何,家人在一起,这是最重要的!祝福你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