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都印象

(2015-09-09 14:10:29) 下一个

    八三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成都工作。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刚到成都时忽然发现: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头一次意识到那个闯关东时代遗留下的东北与传统的中国内地是多么的不同。东北更像是拓荒时代的美国西部,更多的是一种原始生存的野性,是东南西北的大杂烩,有来自国内各个地方的印记,也有对各种印记的包容。在成都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经典文学作品里的中国,感受到了传统的文化气氛和民俗习惯。而这种感觉又不是能轻易描述的,它不只存在于一些老街道及老房子里,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既存在于普通人的穿着和气质里,也存在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眼神里。

我所在的工厂地处东郊建设路,位于沙河岸边。除我们厂外,周围还有很多其他大型国有企业,有电子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的,也有航空航天工业部的,还有机械工业部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与我们厂由建设北路隔开。虽然这些兵工企业都有正规的厂名及番号,但对外都以信箱号自称。很多人既不知道国光电子管厂,也不知道七七六厂,但说起六号信箱,他们知道这就是我们厂。当时的沙河沿岸还是处于一种自然的原生态,人们可以在树荫下的草地及沙土路上散步。沿着沙河向城外步行几十分钟,就会看到郊外的乡村景色。当时的成都因为地处盆地,云雾较多,很少有北方碧蓝的天空和翻卷的白云,但绝对没有雾霾。春天里,大片的油菜花欣然开放,田野里到处是一片片鲜黄, 让你不由自主的生出风景如画的感叹,而零星散布在田间的掩映在翠竹之中的农舍又为这自然重彩画卷再添一分浓浓的诗意。

当时没有私家汽车,每天的上下班时间,建设路上自行车洪流充斥着整条马路,几乎成了自行车专用路,在那样高密度自行车流里,骑车人都练就了高超的骑车技巧,一些年轻人在车流里忽快忽慢,左突右冲,见缝插针,依然可以骑得很快。马路两旁的人行路也都挤满了步行上下班的人群,如果有汽车此时开上这条路,那纯粹是自己找罪受了。那时厂区内及各公园门口都有停车场,但却主要是自行车停车场,成片的自行车一辆挨着一辆甚是壮观。公园门口经常会有看车的老头或老太太,收取二分钱的存车费。有时也会看到因为二分钱的存车费闹纠纷的,看着他们因为二分钱而唇枪舌剑,大吵大闹也是挺有意思的,好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到了周末,市里的公路上也都挤满了自行车。虽然有公共汽车,但很多人更喜欢骑车上街,毕竟自行车给人更多的方便和自由。骑着一辆漂亮的二六或二四自行车,任由风衣飄摆在身后是很多时髦女孩子为成都创造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另一道风景是很多家长把孩子绑在自己身后骑车,而那孩子站在自行车后边的货架上,手扶着大人的肩膀,看着挺有趣儿的。每到周末,市里的商业中心春熙路的人群如同电影院散场一般拥挤,但人们习以为常。

到了晚上,建设巷附近的建设路上到处都飘浮着各种小吃的香味及麻辣味。在夕阳里或在路灯下,人们三三两两悠闲的漫步在街上,让人感到生活的轻松和美好。到了秋天橘子上市的时候,空气中到处又都散发着柑橘的清香。

隔着建设路与建设巷相对的‘好又来’和‘好再来’卤鸭店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刚到成都时,不知道那卤鸭是熟的,把买回的整只卤鸭放入锅里煮‘熟’了再吃,还让邻家的孩子们见笑。科室里的同事们也经常买些鸭脚板到科室里与大家分享,直到离开成都,我也没学会成都人的绝活,入口之前他们能把那鸭脚里的骨头剔除得干干净净而把一整张鸭脚肉放到嘴里吃。当时,那鸭脚板我也跟着大家一同吃的,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勇气去尝试一下成都人吃火锅时必备的鸭肠子、牛肚子。每次吃火锅的时候,我只能吃一些蘑菇青菜了。偶尔尝试着把青菜放入牛油辣锅中涮一下再吃,感觉就如同吞下一串火苗,从嘴里一直燃烧到心里。直到现在我还时常好奇,那些娇小可人的成都妹子怎能消受得了那么辛辣的四川风味呢?吃着如此麻辣食物长大的成都女孩又怎能出落得如此水灵呢?

每逢节假日,因我是单身一人,热心的同事们经常邀我到家里吃饭,凉拌麻辣鸡几乎是每家必备的一道菜。那鸡好像只能是公鸡。桌上的其他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而我除了麻辣还是麻辣。

平时我是一日三餐吃在工厂食堂的,厂区有食堂,置身于建设巷家属区里那个被称为‘五楼’的单身宿舍楼也有食堂。食堂的午餐很有特色,选择很多,又很便宜。米饭切成方块,对分量不必有任何怀疑。记得午餐三毛或四毛钱就可以吃到回锅肉、盐煎肉、韭黄肉丝等四川家常菜。有意思的是当时的工人师傅们叫菜时高喊:来一份‘大使馆’,里边卖菜师傅就会大声回应一声‘来了’,接着便递出一大勺炒肥肠。

切不要以为工厂食堂为职工谋福利,所有便宜,就是整个成都的物价与全国相比也是便宜的。九五年我到成都出差时到饭店吃饭,点了一份甜烧白,一盘青菜,一碗汤,一碗米饭,外加一瓶啤酒,好像也只有十元钱,而当时的东北恐怕花费四五十块也不见得吃的如此实惠。

提起甜烧白,口水几乎要流出来了。那宽厚的肥肉片看着挺吓人,但如果鼓足勇气吃下一片,你一定还要吃第二片,第三片,直至n片。那肥而不腻入口即溶的香甜绝对会印在你的脑海里,让你吃了上顿想下顿。烧白有两种做法,除了甜烧白,还有咸烧白,都是我的最爱。

还有那夫妻肺片,担担面,灯影牛肉,红油水饺,赖汤圆,醪糟蛋,龙抄手,资阳豆瓣,酸辣粉......

遍布几乎所有公共场所及大街小巷的茶馆堪称成都的独特标志之一。很多退休的老年人早饭后就直奔茶馆,一杯茶、一份报纸外加一小包花生就可以打发一上午或一天的时间。喜欢聊天的老头老太太们摆起龙门阵来,时间过得就更快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左邻右舍都可以是龙门阵的话题。那添茶的姑娘小伙子添茶的技术更是一绝,胳膊上挎着盛满开水的水壶,隔着老远就可以由那半米多长的壶嘴儿将开水娴熟而优雅的冲入你的茶碗当中,正好充满而又没有一滴外溢。当然茶馆也不完全是老年人的天下,也是年轻人喜欢光顾的场所,当年我很多的周末就是和科里的年轻人或朋友们在茶馆度过的。很多生意人的生意也是在茶馆里谈成的。喝完茶,再到望江公园的竹林幽径漫步或人民公园的荷花池边看那红色的金鱼上蹿下跳,一天的时间就这样轻松的度过了。

每到周六晚上我们厂和东郊各大型工厂以及市里的各公园都有舞会,有露天的,也有室内的,虽然有时也会同朋友们前去凑热闹,但跳舞并不是我的强项,更多是看热闹打发时间,同时也是认识姑娘们的好地方。在来去这些舞会或者公园的路上,在路灯下的夜色里,骑着自行车,评论一下跳舞的姑娘们也是相当的轻松自在的,她们有时会在胸前的衣扣上挂上几只芬芳四溢的栀子花,与她们青春的气息混合在一起,为她们再添几分清纯和甜美。当然我们的讨论不仅只限于女孩子们,第三次浪潮、弗洛伊德、尼采、萨特以及看不见的手等等也都是我们骑行路上的话题。

周日我们单身宿舍前面的广场还有露天电影,单身职工是免费的,很多单身汉在宿舍里开着窗户就可以看电影了。单身宿舍也并不都是年轻人的天下,很多老职工家在农村自己在成都上班,也住在单身宿舍。单身宿舍外面的职工就要花钱买票入场了,但票价都很便宜,因为他们需自代板凳的。电影开演之前,大家座在自己带来的凳子或椅子上听着电影放映机的大喇叭里播放的音乐,磕着五香瓜子,聊着天。 也有些不看电影但却住在‘五楼’的职工骑着自行车从外面回到楼下时,电影还没有散场,为了不影响观众,他们就会两腿岔地骑在自己的自行车后座上,在荧幕的后面看完电影的后半部分。我也是经常这么做的。

周五晚上市里锦江岸边还有英语角,这倒是我常去的地方,不但练习英语口语,还可以在闷热的夏夜听着空中漂来的乐曲,享受江边习习的清风。当时锦江的水已不如五十年代清澈,却也是波光粼粼。回家之前,再到江边的冷饮小店喝上一杯冷咖啡,为这充实一天画上一个惬意的句号。

八十年代的成都并没有太高的楼房,大多数的楼房也只有五六层高,最有名的锦江宾馆好像也只有十几层,但这并不妨碍这个省会城市的大都市形象,相反却给人更多的亲切感。宽阔的人民南路、熙熙攘攘的春熙路、自然流淌的锦江及江边的护栏、小巷子里的木板房、石板路、以及占据着原来城隍庙的位置现如今巍峨的展览馆是那样和谐的融合在这同一座城市里,让你感受到这个大都市的民俗、历史与现代。

说起成都,很多人会想到杜甫草堂,武侯祠,文殊院,望江公园等众多的名胜古迹。也有些人会想起那首描写草堂环境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但当你亲身来到这里,也许会有些失望,这里既听不到黄鹂,也看不到白鹭,更看不到西岭的雪和东吴的船。但典雅古朴的建筑、清幽俊秀的园林,会让你有不虚此行之感。廨堂之间环绕的回廊,花径和水槛,园子里的亭、台、池、榭,都会让你发出情不自禁的赞叹。那蔽日遮天的香楠和苍松、傲雪迎春的梅苑、清香飘溢的兰园、茂密如云的翠竹都让你流连忘返。

都说成都是个出美女的地方,我有同感,但也有一点点不同的观察。在我看来,成都女子既没有哈尔滨大连女子的惊艳,也没有江南女子的妩媚,她们既不是大家闺秀,也不是小家碧玉,但却有一种邻家女孩的可爱。她们没有距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傲,也没有上海女人那种精明而令人望而却步的小资情调,却有爱心、同情心、温柔体贴和关爱、现实、更接地气;她们秀美、肤色白皙、细腻,但有时会缺少红润;她们身材匀称、略显颇具魅力的丰满;她们既麻利能干,也小吃不断漫步街边享受着悠闲;她们自然、质朴、率直、感情外露而热烈、甚至有些麻辣,但绝对会成为出色的女友和妻子。那些想过普通家庭生活而正在找女朋友的人,到成都去吧。

刚到成都时对四川话颇有不适,不是不懂,而是感觉不太动听。每日里,那些充斥耳边的啥子、瓜娃子、乡巴子、锤子听起来总觉得有些别扭。从这些高频率的口头语中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成都人对乡下人的不屑和歧视。而有些词汇的发音和用法却使人忍俊不止。这里锤子不叫锤子,只能被称为榔头,而很多人讲话却从来都是锤子不离口。锤子在四川话里是骂人话,可在我们外地人听来却没有任何感觉。刚进厂报到时,因为没有空闲的单身宿舍,我和另外两名新分来的大学生在附近的宾馆里住了一个月后被分配到家属区的一套住宅,当然宾馆费用是由厂里支付的。一日邻家五岁的小姑娘来我们那里串门,坐在床边悠腿,忽然听她大叫一声:“哎呀,我的孩子!”,我一惊,反问道:“你的孩子”? 这时她指着地上的鞋子点头,我恍然大悟,原来是她的鞋子掉在了地上。

现在偶尔听到四川口音却只有亲切了。

八七年离开成都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经常梦到成都,梦到原来的工厂,梦到原来的同事和朋友们。如今,很多老同事应该已经退休了,也又些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九五年到成都出差时曾和其中的一些人见上一面,共进晚餐,依旧是亲切,依旧是感动。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再没有机会相见。当年二十多岁的姑娘小伙子们如今也都是五十多岁了,有的可能已经照料他们的孙辈了。世事变迁,多年的动荡,已经没有他们的联系方式了。多么希望什么时候能和他们再见上一面,哪怕是能加上微信也好。

如果选择在国内定居,成都一定是我的首选。

以上这些都是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了。前几天在百度地图上看成都建设路的实景图片,虽然建设路和建设巷还在原地,但两边的建筑已经完全不同了。原来三、四层的楼房已经完全被二、三十层的高层建筑取代了。与厂区有一公里之距,建设巷里我曾经住过的‘五楼’在我九五年回去的时候就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厂区内建设路边上新建的单身宿舍。原来温馨亲切的小街在今天的高层建筑群里显得拥挤和压抑。生活了四年半当初那么熟悉的城市现在却是完全的陌生。实际上,变化在我八七年离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经常去游泳的猛追湾游泳场旁边已经建起了完全现代化设施的高级游乐场,而今也不知道那个游泳场还是否存在。原本可以自由散步的沙河和市中心的锦江岸边都已被分段建起了围墙,不但破坏河岸的自然与和谐,想到河边散步还需花钱买票了。当初七元一瓶的五粮液,今天已经是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瓶了。我常想,当初的两轮自行车就已经使城市交通混乱不堪的成都,在四轮汽车开始普及的今天,那里的交通该会是什么样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国际浪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家宴' 的评论 : 谢谢您带来的故乡的消息!
家宴 回复 悄悄话 今天在城里瞎逛,有幸进了半个老乡的店。东郊沙河的描述和川妹子一样的好!
猛追湾游泳池还在,照样可以去游泳哦。
国际浪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華西車城' 的评论 : 遗憾,没有。
華西車城 回复 悄悄话 沒有討個成都女娃子作老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