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贴身利器的传奇—— 纪念我的长江巴尔达二十周年-2

(2015-01-05 09:56:11) 下一个
 
 
 
巴尔达是德国老牌的相机公司,1908年成立于中东部精密机械和光学名城德累斯顿(Dresden早期的巴尔达工厂,生产盒式相机以及折叠式皮腔相机,后来进军中、小画幅相机领域,生产了大量性价比很高的流行相机机型。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期,巴尔达公司已成长为一家无论相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举足轻重的德国照相机企业,拥有1200名员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38年的德国照相机企业产量和规模排名序列中,巴尔达公司竟然在众多的德国照相机企业中排名第一!连当时的蔡司·依康、爱克发、威尔塔等名厂只能望其项背

1983年,德国巴尔达公司首架袖珍相机巴尔达C35面世,采用Bldanon 38mm F5.6镜头,比美乐时35袖珍相机系列中最轻的机型美乐时35ML还要轻上3g,堪称世界最轻、性能却出类拔萃的135相机。它整机性能优秀,设计与制造精美,用料考究(采用高强度碳纤维增强型聚酯材料),上市后备受赞誉,成为新一代袖珍相机的经典。如此匠心独运的设计也并非出自常人之手,其设计者为德国著名的照相机设计大师卡尔•海因茨•郎格(Karl Heinz Lange)。此外,C35还有CA35、CS35等后续版本。








德国巴尔达公司研制生产的这种袖珍相机于八十年代刚问世,便在世界照相机市场上引起轰动。一九八四年科隆公司国际照相器材博览会上被评为最佳袖珍照相机,一九八六年被德国《摄影杂志》评为世界五种超小型照相机极品之一。








不过,尽管巴尔达相机频获殊荣,但并未给巴尔达公司带来预期的利润,1985年底巴尔达公司停产袖珍相机,公司开始重组,并在1989年与中国武汉照相机厂合资生产过长江-巴尔达相机。

该机面市时,正是亚运会期间,部分媒体记者,体育摄影师都赠送试用,立刻在中国摄影界引起一场不小的轰动。在那个以新闻摄影为主导的时代,资深摄影记者们几乎人手一台,别在腰间作为辅助相机,部分摄影家和发烧友也纷纷将其收入囊中,夸张点说:使用巴尔达在当时成了专业人士的象征。





 巴尔达照相机重量仅有150克,体积仅为103×62×32mm,可装入衬衣口袋,是目前世界上最轻最小的135照相机之一。巴尔达照相机采用了电子程序自动曝光系统,使用了两只不同数的CdS光敏电阻串联测光,多点补偿,具有极宽广的自动曝光范围:EV0-EV17。电子程序快门由f/2.8、8秒连续变化到f/16、1/500秒。自动曝光精度均控制在±1EV之内,常用曝光范围EV6-EV15,其曝光精度则控制±0.3EV以内,特别适合曝光精度要求苛刻的彩色反转片的拍照。此外,巴尔达照相机还保留有一档机械快门:f/16、1/500秒,以作为强光下无电池时的应急手段。





巴尔达相机的镜头是由德国巴尔达公司提供,为四片三组天塞型后置光栏结构。由于采用高折射率,低色散的超级钢系玻璃材料和新的制造工艺,所以亮度分布均匀,球差、色差、象散和畸变都得到了很好的校正。解像率达到了德国标准的要求。整个画面像质均匀,层次分明,彩色还原效果逼真,低对比效果也很好,放大到24英寸以上的照片仍然十分清晰。


巴尔达系列相机和闪光灯的机身用德国拜尔公司生产的碳纤维增强工程塑料注制,坚固异常。镜头、光学元件、快门、电子元器件由德国蔡司(Zeiss)、罗莱(Rollei)、西门子(Siemens)等公司提供。精密机械零件(包括镀金材料和坡莫合金材料),由瑞士提供。


巴尔达相机设计、制造、检验均执行西德DIN标准,整机验收按罗莱公司标准执行。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




1992-93年间,具体真的记不清楚了,只记得俺的第一台单反美能达700才到手不久,当时拎在手上绝对的高大上。

某天,俺被一位色友叫去看片子,那位摄友刚刚从内蒙回来,拍了8-9个胶卷,绝对是个土豪,经常能够搞到一些冷僻的设备,所以要先睹为快。

那时候的胶片主要用柯达富士,每卷基本上在¥18-20左右,我们可以拿到批发价,但是也就便宜个1-2块。用乐凯可以便宜很多,¥10/每卷就可以拿下。可是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乐凯的质量真是不能恭维。乐凯的质量一直到97-98年间才突飞猛进,与柯达富士相差不远,这是后话。

冲印费每卷也是¥20左右,加上胶卷,每卷拍摄成本已在¥40往上。再加上精放的药水相纸,开销是很大的,对比当时的平均工资也就是¥300左右吧。那时候玩摄影可是个烧钱的爱好,每按一下快门,就是多少钱出去了。

在这位土豪家中,俺第一次见到了长江巴尔达。

土豪是尼康粉,清一色的尼康设备,重火力是台尼康F801。

看片之余,听其海阔天空的大侃内蒙之行,忽然眼角一跳,一台相机悄然而至。

“这是莫斯?”

土豪嘿嘿一笑“冒见过吧”

“莫斯相机?”

“这都不晓得,巴尔达唦。”土豪一脸的优越。

“哪里的?”


土豪不厌其烦的给俺讲解巴尔达的身世,听到该机系德国血统,由俺们武昌关山口生产时,俺不由得哈哈大笑,摇头不信。

这也难怪,俺们武汉产个热干面豆皮也就罢了,这么多年也就出了个鸭脖子横行大江南北。无他,吃货城市。但凡是顶尖的工业产品,一到武汉立马从高富帅降到矮穷锉,从无例外。

诸位汉派兄弟

板砖且停住!

听俺道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