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说说三位不作就不会死的后宫女人

(2016-02-25 23:23:36) 下一个

宫斗,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很热闹。

  为啥热闹?

  因为皇帝只有一个。

  因此皇宫里的女人,注定大多是悲剧。

  从宫女到嫔妃再到皇后,可以说森严地位等级,处境更是天上地下,构成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为改变命运,只能冷下心肠攀爬,拼运气拼智慧拼美貌拼实力,只求得到皇帝宠幸,甚至生下一男半女,才有麻雀变凤凰的机会,否则一个闪失,就是落毛凤凰不如鸡。

  正因如此,从汉朝至清朝,中国历代封建社会的宫斗,都有不少惊心动魄的桥段。

  从进谗言到互相算计,乃至用猫换个太子,下药做个人流,洒个春药香粉,后宫女人间的战争,就是这样无所不用其极。

  每一位皇帝的后宫家庭,除了个别恪守一夫一妻的模范外,都堪称错综复杂的深水一潭。

  但如果仔细看看传说中水很深的历代宫斗,却不难发现另一个现实:谁赢谁输,有时并不在谁背景强大,更不在谁的招数花哨,而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你的皇帝丈夫,究竟讨厌的是哪种女人?

  先说第一个典型的女人,就是西汉景帝刘启的宠妃:栗姬。

  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哪位后宫女子,能像这位山东姑娘一样,先天就有那么好的宫斗条件。

  栗姬本是民间姑娘,但自幼天生丽质,还能歌善舞,标准的女神范,且运气更好到顶,一次还是太子的刘启来民间观光,正巧与他相识,一见钟情,将她带入宫中。

  栗姬自然被刘启宠的不行。哪怕汉景帝刘启登基后,已经因为政治婚姻,立了薄姬为皇后,但对美貌可人的栗姬,依然深情一片。而且栗姬肚皮也争气,先后给刘启生下了三个儿子:刘荣、刘德、刘阏。

封建社会母以子贵,有子等于有保险。

  而栗姬运气更好的是,她肚皮争气,薄皇后肚皮却偏不争气,栗姬的儿子刘荣是长子,照着封建社会法统,公认的合法继承人。

  于是汉景帝也顺水推舟,在登基后第四年,就早早立了刘荣做太子。

  这下栗姬的风头,更是艳压群芳,虽说没有皇后的名分,却已是众望所归,刘启后宫天团中的领军人物。

  整个中国宫斗史上,都没有一个像栗姬这样的女子,成功得这么容易。

  但风光到这地步的栗姬,却总觉得是自己长得漂亮,皇帝离不开,一直可以任性妄为。直到儿子做了太子,还是这么稀里糊涂。

  人在风光时得意忘形,那就危险的了。

  景帝刘启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和刘启关系很好,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家族的地位,想让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太子刘荣做太子妃。

  刘嫖认为,自己是长公主,这桩亲事门当户对,栗姬没有理由拒绝。

可栗姬却义无反顾地拒绝了。

  栗姬为什么要拒绝?

  原来,刘启所宠幸的那几个美人都是刘嫖进献的。

  为此,她恨透了刘嫖!

  刘嫖颜面扫地,这个梁子结下了。

  栗姬认为,她的拒绝天经地义,儿子是要当皇帝的,自己也是要当皇太后的,你刘嫖饶是汉景帝的姐姐,将来不照样看我脸色?现在想来攀亲戚,没门。

  但栗姬却闹错了主次,刘嫖打算攀亲戚没错,但栗姬的儿子能不能当皇帝,还真心不一定。

  于是刘嫖转移了要交好的对象,把目光投向了景帝刘启的宠妃王娡。

王娡非常配合,迅速和刘嫖为子女定下了亲事,不是一桩,而是两桩:自己的长子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娶刘嫖女儿陈阿娇、刘嫖次子陈蹻娶自己的三女儿隆虑公主。

  至此,如黑马一般的王娡母子,在栗姬的“无私”帮助下,终于迅速崛起,成为栗姬最强大的敌人。

  为了让女儿陈阿娇成为一国之母,也为了报复栗姬,刘嫖经常在景帝刘启面前恶意中伤栗姬,并盛夸刘彻。不但语言杀伤力大,又使用了一招最狠的:“祝唾其背”:即诽谤栗姬施用巫蛊之术,让侍从吐口水诅咒后宫诸妃。

  俗话说,谎言重复了一千遍也会成为真理,景帝刘启因此厌恶栗姬起来。

  但事情发展到这里,对栗姬还不是绝路,因为到底谁做太子,关键还是汉景帝说了算。只要栗姬能施展十八般手段,继续留住汉景帝的心。刘嫖一干人就算搅翻了天,也半点没戏。

  这个道理,栗姬还是懂的,她非常注意打扮,还特意练了几支新舞蹈,就为了投汉景帝所好,哄得他高兴。

  这事也没白费功夫,汉景帝一次临幸栗姬,果然被栗姬再次哄得心都醉了,看着千娇百媚的栗姬,往昔的恩爱一幕幕涌上心头,感慨万千的汉景帝,终于说出了一句重要的托付:“我百年以后,你务必要善待其他的妃子与她们的儿子。”

  稍有点脑子的女人,只要听到这话,八成就要乐疯了:这就是拍板托孤了。等于是告诉栗姬,我死了,江山都是你儿子的,后宫都是你的,你可要好好干,千万别让我失望。

  可不用等汉景帝死,栗姬的现场反应,立刻就让汉景帝凉水浇头:当场就大闹起来,甚至对景帝大加指责,指责他不该和其他女人鬼混。景帝性情再好,也难以隐忍了,大手一挥,吩咐她出去。

  栗姬敢这么闹,也是有底气的,她太了解汉景帝对自己的爱了,之前没少发过小脾气,每次汉景帝气消了,照样回来找她,一顿恩爱就抹过去了。

  但这恰恰是栗姬弄错的最大问题:自己的老公到底是个什么样人?如果是个风流天子,那这不算事,但如果是个政治动物,可就俩说了。

  因为汉景帝问他的那个问题,不是个爱情问题,而是个政治问题,可惜栗姬回答错了。而后果多严重?

  政治动物在处理政治错误时,是绝不会考虑爱情与亲情的。

  这个在汉景帝身上,是有例子的。晁错作为看着他长大的恩师,鞍前马后为他忙削藩,感情足够深,可七国之乱一打响,还是先给推出来顶缸,干脆利落腰斩于东市。

  这就是政治动物汉景帝。

  栗姬不懂,刘嫖一行人却真懂,于是就在汉景帝刚消气的时候,刘嫖补上了最狠一刀:如果栗姬母仪天下,没准就会出现人彘的事。

  人彘这事,是西汉最恐怖的一段掌故,当年吕后专权,反攻倒算昔日情敌戚夫人,把戚夫人手脚砍断扔进猪圈,美其名曰人彘。

  这刀补的够狠,不但讲了一个恐怖故事,更提供了一个恐怖预测:由着栗姬胡来,没准就是吕后专权重演。

  善解人意的王娡从而知道景帝有废掉太子的意思了,努力寻找契机。

  不久,薄皇后被废黜,王娡暗中指使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

  这一招相当阴辣。

  果然,当大臣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时,景帝的小宇宙霎时爆发,下令废掉太子刘荣,改封临江王。随后,立王娡为皇后,立王娡的儿子刘彻为太子。

  刘荣被废,栗姬愤恨难平,几个月后,在幽愤中死去。

  而本该成为帝国继承人的刘荣也被迫自杀。

  栗姬就因为太“作”,不仅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儿子刘荣,令人扼腕长叹。

  明朝的俩位皇后,却更叫人扼腕叹息。

  照理说在明朝,后宫应该很和谐,因为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堪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完备的后宫管理法则,从选妃到选继承人,样样都有规矩,好些事咋争也没用。

  可凡事总有例外。

  明宪宗朱见深的父亲是大明王朝的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在“土土木堡之变”中被漠西蒙古瓦剌部掳去,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接任了皇帝位。

  虽说在于谦等大臣的努力下朱祁镇后来平安回来了,但已经坐稳了帝位的朱祁钰不可能让出帝位,他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又把皇太子朱见深废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朱见济不久夭折,被朱祁钰追封为怀献太子)。

  朱见深的太子位被废,性命朝不保夕。在这一段黑暗的岁月里,宫女万贞儿成了他唯一可以依靠和依恋的亲人。

  有道是世事难料。八年之后,朱祁钰病重。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为窃取拥戴大功,发动了“夺门之变”,迎朱祁镇复位。

  朱祁镇成功复辟后,废朱祁钰为郕王,重立十一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又过了八年,朱祁镇驾崩,皇太子朱见深继位。

  朱见深初登大位,最想干的事就是要将照顾自己多年的宫女、年长了自己十九岁的万贞儿立为皇后。

  不过,因万贞儿出身低贱,不合礼法祖制,遭到了朱见深生母周太后和朝臣的反对,此事遭到了搁置。

  最终,成为皇后的是顺天人吴氏(顺天为今北京市)。

  吴氏出身名门,父亲吴俊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舅是对朱祁镇有救命之恩的怀宁侯孙镗;哥哥吴瑛也是羽林卫指挥使。

  朱见深虽然立吴氏为皇后,但心中至爱的人仍是万贞儿。

  
吴皇后因此大吃飞醋,以后宫之主的身份杖责万氏。

  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天子,出名的好脾气,在位二十三年,骂他的奏折极多,他动怒的次数却极少。对待臣子也相当宽厚。虽说历史上对他争议颇多,但没争议的一条,却是厚道。

  也正是看准了老公这一点,吴皇后这才肆无忌惮。就算你爱万贵妃又如何,就你那三棍子踹不出个屁的脾气,又能把我怎么样。

  她的判断是正确的,朱见深确实好脾气,而且还口吃,语言表达都有障碍,人也厚道。可吴皇后却忘了,再厚道的老实人,也是有底线的,一旦撞破了底线,发怒的老实人会比猛兽还可怕。

  这就真是捅破天了。

  贞儿就是朕的底线!

  你打的不是我的贵妃,你打的是我珍贵的成长记忆和艰辛童年!

  杖责?你不单是对万贵妃的屁股扬起了棍子,你更是对我成化皇帝朱见深的童年与青春扬起棍子。

  所以我不能忍!我不能忍!我不能忍!

  朱见深雷霆震怒,二话不说,立刻废掉了吴皇后。这件事对于整个明朝政治来说,都是个大地震,不单吴皇后的父亲和舅舅被株连,先后被撤职夺爵,连和吴皇后交好的太监牛玉,都给赶去种菜,堪称大清洗。

  从这个角度说,吴皇后更是没弄懂老公,别看好脾气,但绝不好欺负。

  朱见深一直忌惮着吴皇后家族的势力,但吴皇后没有保持低调,没有选择一步步循序渐进培养内宫党羽,以及慢慢去赢得朱见深的喜爱,没站稳脚就做了朱见深最不能忍的事情。

  可怜的吴氏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后,就被打下冷宫苦渡余生,代价不可谓不大。这一年,吴氏才十六岁!

  当然沦入冷宫的吴皇后,后来机缘巧合,收养了明宪宗的长子朱佑樘,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等到明孝宗登基后,总算苦尽甘来,被明孝宗当做生母奉养,算是晚年太平。

  不去争的后果,反而人生柳暗花明,其中的道理,着实令人唏嘘。

  嘉靖帝朱厚熜的方皇后,就没这么好命。

  话说,嘉靖帝做了10年皇帝还没有儿子,在大学士张璁的建议下,面向全国选娶了一百二十多位“淑女”,以充实后宫。

  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方氏就这样被选入到了宫中,不久被册封为九嫔之一的嫔,随后又升为妃。

  在方皇后之前,先后有陈、张两位皇后,这两位皇后一个病死、一个被黜,皇后之位悬虚,方氏因此得册封为皇后,成为坤宁宫的主人。

  方皇后册封为皇后不久,一个绝世美人——曹端妃出现了。

  曹端妃是无锡人,貌若天仙,进宫后深得嘉靖帝喜欢。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曹端妃完全承包了嘉靖帝的过夜时间——嘉靖只留宿于曹端妃处,不入皇后及其他妃嫔房间半步。

  事情既然这样,方皇后要做的,应该是结好曹端妃,从而随机应变,或是看准时机背后下手,尽量避免与曹端妃正面为敌。

  可是,方皇后并不这么做,她把曹端妃当成了心头大患,早晚欲除之而后快。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夜,剪除曹端妃的机会来了。

  这天夜晚,和平时一样,嘉靖帝吃了晚饭,早早到曹端妃处过夜。

 在曹端妃到浴室沐浴更衣的时候,宫女杨金英、蓟川药等16名宫女不堪忍受嘉靖帝对自己的摧残,合伙用麻绳绞勒嘉靖帝,要将嘉靖勒死。

  不料,黑暗之中,绳索被打成了死结,胆小的张金莲在关键时刻掉链子,跑出报告方皇后。

  方皇后随即带人赶来救援。

  16名宫女随即被凌迟处死,史称“壬寅宫变”。

  此事曹端妃并不知情,但方皇后乘机大搞牵连,诬称曹端妃是同谋,并趁嘉靖帝神志不清之际命人将曹端妃凌迟处死。

  嘉靖帝清醒过来,得知爱妃惨死,心疼如绞,又经多方查问,查明端妃与谋弑事无关,不由对方皇后怨恨万分。

  “壬寅宫变”之后五年,即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皇宫坤宁宫突然发生火灾。

  因为是半夜,宫门深锁,宫里人逃不出来,宫外的太监叫嚷着要救人,嘉靖严厉禁止,并带人亲临高台观看大火,连呼:“烧得好,烧得好,烧了旧宫殿可以再建造新宫殿。”
在火光冲天中,方皇后和几百个宫女太监全被活活烧死。

  嘉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后世还有人推测,那场大火原本就是嘉靖派人放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