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药理学家张昌绍

(2014-11-13 15:03:27) 下一个
1906年,张昌绍出生于江苏嘉定的小学老师家庭。 14岁小学毕业后,他在医院做学徒,期间自学中学课程,考入江苏医科大学,被发现无高中学历而退学补读一年后重入。在江苏医大期间,他曾参加共青团,1927年的“四一二”以后脱离学生运动(史伊凡,1983)。

1928年江苏医大并入南京第四中央大学医学院预科,以后独立成为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原在外国人成立和主持的湘雅和协和工作多年,他决心办好中国人的医学院。1934年毕业的张昌绍是上医的早期学生。他留校在药理系跟朱恒璧教授开始做研究。1937年,北平研究院与中法大学药学研究所的赵承嘏、国立上海医学院药理学系的朱恒璧和张昌绍合作,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蚯蚓中之舒展支气管成分”的研究论文。同年在同一刊物,上医药理的张鸿德、朱恒璧、张昌绍发表《“‘黄连素’降压作用之翻转”之机构》。

1937年张昌绍考取公派留英,到伦敦的大学学院跟John H Gaddum(1900-1965)研究神经药理。1939年至1941年,张昌绍发表六篇文章,与Gaddum合作一篇、单独五篇,都与肾上腺素能传递有关。当时不清楚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的化学递质是什么,到1940年代中期才由瑞典的Ulf von Euler(1905-1983)搞清楚(von Euler 于1970年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von Euler和张昌绍的老师John Gaddum都师从英国科学家Henry Dale (1875-1968,1936年诺贝尔奖),von Euler于1931年在英国期间曾与John Gaddum合作。

张昌绍回国后中断了肾上腺素能工作,从1940年代到1950年代引介和研究国内急需的抗感染药物,到1960年代邹冈和他著名的吗啡作用位点才是基础研究。1962年在ICI药厂工作的英国科学家James W Black(1924-2010)发现肾上腺素能b受体阻滞剂,为药物治疗带来很大影响(常用的心血管病药物“心得安”等就是这类药物,1988年获诺贝尔奖)。1960年代,张昌绍在国内极力主张研究儿茶酚胺分子及相关药物(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属“儿茶酚胺”)。

所以,1930年代张昌绍在国外期间踏入朝气蓬勃的领域,有很强的同行,而该领域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的工作在基础和应用两方面将有突破。这一领域延续到1970、1980年代找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蛋白质及其编码基因(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Robert Lefkowitz),和2000年代解析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晶体结构(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Brian Kobilka的工作)。

张昌绍于1940年获伦敦的大学学院(UCL)博士,其后到美国哈佛工作一年,1941年回国到重庆的中央卫生实验院任药理研究室主任,兼上海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1946年后医学院搬回上海后,张昌绍一直主持其药理系,曾长期为国内最好的药理系。

1950到1960年代张昌绍支持、影响或培养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药理工作者,包括支持1949年后留美回国的丁光生、国内毕业的金国章、国内毕业后留苏的池志强和胥彬等,他在药物所带了研究生邹冈、曾衍霖。

张昌绍曾主编药理学教科书,在1950和1960年代主持过药理师资培训班,他培养的学员很多成为各地医学院的药理教研室主任和骨干。

1940年代到1960年期间,在张昌绍实验室工作过的人员包括周廷冲、杨藻宸、易鸿匹、江文德、桑国卫等。上医的本科生秦伯益说自己因受张昌绍的影响而在毕业后选做药理学,留苏后长期在北京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像秦伯益这样受张先生影响的学生还有丛铮、翁世艾、李晓玉、於毓文、纽心懿等多位国内著名药理学专家。

张昌绍夫人史伊凡,上海科技出版社高级编审。早年追求革命,参加过北伐,1932年“12.8”事件爆发后,参加上海医学院组织的第四救护队,奔走于抗日战场。1938年到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学业之余在伦敦组织义卖和大型舞会,将筹款寄回国内,支援同胞抗日。她还是一位作家,年轻时与徐志摩、沈从文、丁玲等互有交往。后成为华东作家协会会员。40年代初,张昌绍和史伊凡夫妇先后回到祖国,在陪都重庆服务。

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需请医生拔牙治疗。为保证主席健康与安全,党组织曾委托史伊凡对主治医生的政治态度和医疗技术作过调查。史伊凡还是颇有能量的社会活动家,当年陈冲因出演《大班》广受非议时,就是她找到《民主与法制》编辑部替外孙女发声(“陈冲,姥姥要为你说话!”);里根总统访沪时,史伊凡竟能将总统夫人南希请到家中作客。她一直督促陈冲学习英语,所以陈冲从小就获得过徐汇区小学生英语比赛第一名, 1977年恢复高考后一举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张昌绍身材颀长,戴一副眼镜,具有瞿秋白那样诗人的气质。且无论说话走路都不慌不忙,风度极好。当时同学都说,果然是伦敦培养的,一派绅士风采。上海第一医学院有三大基础医学的泰斗:生理的徐丰彦,药理的张昌绍,病理的谷镜研。他们是三根台柱,撑起了上海一医雄伟坚实的基础医学的宫殿。

在中国历史上那史无前例的时代他过早地自杀了。张昌绍的自杀,当时在上海一医的校园中,是一件颇带传奇色彩的事。他是死在自己的书桌旁,安安静静地坐着,一点也没有痛苦,如高僧圆寂,羽化登仙。他究竟服了什么药,如此安祥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查来查去竟查不出来。老教授生命之末的最后一招,都闪着智慧的光芒,真教人望洋兴叹。 

张昌绍自杀遗言曝光,“不实事求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我有口难辩,实在受不了。死轻与鸿毛,但是活者也轻于鸿毛;那么宁愿轻于鸿毛的死,不愿轻于鸿毛的生........" 追思哀悼。

(文摘网上信息。若有不当请发悄悄话给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国公 回复 悄悄话 上学时用的就是张昌绍主编药理学教科书。后来在ucl工作多年。
张昌绍如继续在ucl研究药理学,可能得诺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