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茶香烟尚绿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正文

寻访海内第一茶楼——上海城隍庙湖心亭(照片)

(2015-12-14 12:14:43) 下一个

不知道什麽时候养成的习惯,每次到上海,哪怕只逗留三两天,我一定要去老城隍庙的湖心亭品茗会友。

通常上午就去,在旁边买上一些点心,在茶楼上会友,上午一拨人,中午在城隍庙里聚餐,下午又是另一拨人,晚上在到附近再聚一餐。很多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都能够相见。

为什麽只想到老城隍庙的湖心亭去碰头呢?

一来,老城隍庙热闹非凡,人流如涌,摩肩接踵。而湖心亭茶楼之上却相对安静,于安静之处看繁华风景,同时又成为繁华游人眼中的风景,不亦乐乎。

二来,湖心亭茶楼的茶水可谓上品,都是当年的新茶。再加上雕梁画栋,红木桌椅,小窗明几,古色古香,配上扬琴琵琶,宫灯荧荧,仿佛时光穿越到民国的上海滩,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最主要的是,上海已经变得完全陌生的城市,到哪里都不认识了。除了南京路、外滩,只有老城隍庙还能找回上海的记忆。就如同回到久别的故乡,亲戚故友都已星散,能够偶遇老同学就会备感亲切。

如今的老城隍庙,已经面目全非,引用阿房宫赋的名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俨然气象森严。下面的小吃街、手工艺品商店可谓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说到湖心亭茶楼,就不能不讲到豫园。

史载:“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刑部尚书潘恩之子潘允端在上海城隍庙西北隅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直至万历末年(1620年)竣工,史料记载总面积70余亩。

园中主厅为乐寿堂,中间大片水域作为乐寿堂的开阔景色。水北一座高12米的黄石假山,形成陡峻气量,水南一座太湖石假山,形成缓板行歌,两山之间的池中有座小岛,其上低矮的亭子取名凫佚亭,颇有文人意趣。”这个凫佚亭就是后来的湖心亭旧址。

现在的湖心亭始建于乾隆四十八年,即1784年。到了咸丰五年1855年,改为茶楼,曾命名也是轩、宛在轩。

时至清代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青蓝布业商人祝韫晖,张辅臣、孙学裘、梅君瞻集资购买湖心亭,拆除池中的小岛、假山、亭子,重建了高二层的六角亭台,并添筑了石柱、石梁、木栏杆的九曲桥,连接南北两岸及湖心亭,以方便进出。亭、桥于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竣工,这就是延续至今的湖心亭、九曲桥的格局,算来已有220多年的历史了。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青蓝布业将湖心亭出售,由购得业主用来开设茶馆,命名为“也是轩”,是上海滩最早的茶楼。湖心亭逐渐成为商人洽谈生意和游客品茗、会友的场所。

清宣统年间,茶室主人因赌博亏空,于1910年将茶楼出让经营,并改名为“宛在轩茶楼”。湖心亭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清新、高雅的格调,一跃成为当时上海滩最高档的茶楼。

1924年,湖心亭又加建了一个长方形的水榭式建筑,最终形成了当前湖心亭茶楼的格局。

1982年湖心亭茶楼大整修,历时一年多。竣工后的湖心亭茶楼面貌焕然一新,保留了古朴典雅而玲珑秀美的外观,内部装修也更具书香气,实行上下堂分栏经营,增强了茶文化的内蕴,供应铁观音、碧螺春、西湖龙井等传统名茶。当年的民乐演奏也再度恢复,那曲韵悠扬的江南丝竹为古老的茶楼增添了动人的雅致。

——以上引用百度百科。

茶楼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雅座,价格稍贵一点,好像是五六十元一人。但是环境更好,也比较清静。可以四面凭窗远眺。

每个人有一壶茶,还可以点一些鹌鹑蛋、豆腐干、瓜子、酥糖之类的,早年还送每人一把折扇,现在好像没有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幽幽茶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尾归' 的评论 :

下次试试傍晚或者雨天,情调就会不同的。
幽幽茶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团圆' 的评论 :

还是中看不中吃:)
幽幽茶香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泥中隐士' 的评论 :

谢谢
海尾归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更喜欢那里的氛围.茶点和其它都很平常.
可能是旅游景点太长时间的缘故,变成了"只有大名"了.
每次去上海都和朋友去...
团圆 回复 悄悄话 去过,还吃过mini小粽子之类的茶点,当年是中看不中吃,不知现今如何。
泥中隐士 回复 悄悄话 上海城隍庙很有特色。谢谢介绍。
幽幽茶香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是一种寻找回忆的感觉。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看着很亲切,每次回去都要转一下,喜欢里面的老照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