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天性爱逛街,中文语叫逛商店,外文叫橱窗采购,其实都是一回事。说是采购,多不掏钱,也就是穷逛。我是女人,也就爱逛商店,每当出差出国,只要有机会就会逛商店,曾经从南方逛到北方,从国内逛到国外。不过,兜里银子不多,从来都是穷逛,后来,这成为我的一项经济实惠的休闲娱乐活动。
最早喜欢上穷逛,不是有购物癖,而是因为生活枯燥乏味,不得已而为之,后来不幸成瘾。多年前在国外,刚去时很不适应,感觉度日如年,没有其他娱乐活动,也没有朋友。平时较忙,时间还好打发,到了周末,日子难熬,只能看着窗外的风景发呆,时间长了,发呆都发腻了。
早去的中国学生告诉我,每到周末,有种集市,又称汽车后备箱集市,源于各家用汽车将自家不用的东西拉到集市中出卖,多是日常居家用品,价格非常便宜。大学里外国学生不少,许多人不做长期打算,少则一年,多则几年,学业结束,拍屁股走人,东西都是对付着用。日常生活用品不敢说都是从垃圾箱里检的吧,不买新的倒是真的,全是从这种集市中淘来的,东西不新,但能用,主要是价格便宜得如同白给。
我刚去时,除了从国内带的一个小饭锅和勺子,一无所有。 为了节省交通费,需要一辆自行车,为了解决民生大计,也需要一些必要的厨具。兜里银子不多,全新的东西买不起,汽车后备箱集市则是我最理想的淘金去处。
等到周六,中国学生带我去了汽车后备箱集市。那是一片几个篮球场大的空地,卖主开着车来,将后备箱中的东西摆在带来的桌上和草地上。那天,来的人很多,有卖主也有买主。买主在各个摊点前细细地察看,寻找需要的东西,卖主则是不吭不响地坐等顾客上门。卖主之间多是相互认识,没有顾客时,谈笑聊天,其乐融融。看样子,他们对卖东西倒不那末上心,更热心于交际。后来时间长了才知道,那里人们之间的关系不那末密切,这种集市给人们提共了相互沟通了解的一个社交场所,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文化特色。
我发现有几辆自行车要脱手,看中一辆半新的20女车,对方开价30块,同去的人帮忙砍到22,我买下了。这辆车我一直用到离开那里,转手又卖给了学院中的一个巴基斯坦人。 在一个摊上,还看到一个几乎全新的钢炒锅,卖主要价2块, 我看看锅不错,没还价,这个锅一直陪伴着我,回国前送给了认识的中国人。还买了几个香槟酒杯,不是为了喝酒,而是看着非常好看,便宜像白给,每个才1毛钱 。还买了一双半新的真皮凉鞋,5元钱,我回国后还穿了好长时间,直到穿坏。这次逛集市,基本上买到了我需要的东西,但也种下了穷逛的隐患,一发而不可收拾。
那时,每到周末我就憋得难受:商店关门,图书馆关门,没地方去,没人聊天,电视节目看不太懂,一个人泡酒吧不成体统,看电影语言不过关等于瞎糟蹋钱,上饭店吃不惯西餐也心疼钱,想了想,还是逛集市比较经济,不需掏钱就可以打发好几个小时。每到周日,我就找当地的报纸,查找汽车后备箱集市的消息,只要不是太远,我几乎场场不缺,这已成为我周末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了。说是穷逛一点不假,兜里钱不多,到集市的目的主要是逛,是看,不是买。
多数时候,骑着小车去穷逛,有时,集市不太远,就背着背包,步行去穷逛。一路上,带着随身听听音乐,观赏沿途的风景,悠闲的散着步。到了集市,挨着摊铺慢慢地细看,那些充满异国情调的小装饰品,居家用品,倒也赏心悦目。那时,穷逛给我在国外的寂寞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更何况这种投入少,产出多的好习惯,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有机会到了美国,才发现,那里的集市不太一样,不是大家集中到一个地方卖东西,而是在自己的院子里或者门前,将不用的东西摆摊出售,变成了院子里甩卖或者搬家甩卖。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喜欢汽车后备箱集市,因为卖主多,东西多,人也多,更像个集市。不像美国的甩卖,更像个小店主的独家经营。不过,有次偶然经过一家的院子甩卖,化1元钱买了一个漂亮的小瓷人工艺品,回国后在桌上摆了好长时间。
现在,倒不太逛那些业余集市了,改逛正规的大商场了。虽然兜里的银子比过去多了,但还是改不了过去养成的穷家小户的毛病,每次去商店,买完所需的用品,还赖着不走,总要用些时间穷逛一下。有时,逛的尺度没掌握好,本末倒置,倒成了穷逛为主,买东西为辅了,以至于现在,丈夫一听到商店两字就头疼,知道没有几个小时是出不来的。常常是去商店一同选购了需要的东西,我对丈夫说,你去付款吧,一转眼,又折回身到货架旁,细细地察看起来。丈夫现在也摸到我的脾气了,知道不把我和货物同时推到付款处,到商店关门,我们也离不开;如果再是个24小时 营业的商店,估计我们就得在里面常驻了。
不过,我还是真挺感激那时的穷逛,不仅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也培养了我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至少相对于其他收费昂贵的休闲娱乐活动来说,穷逛的好处多多,数不胜数:物美价廉,方便实惠;脑体结合,练腿养眼;跟踪时尚,益智养颜;联系邻里,接近生活;体察民情,关注经济;宴会便餐,丰简由人,怎麽听着像是进饭馆了。当然,穷逛时间长了,肚子饿了,还是要找地方吃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