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母亲的同班同学兼好友,她们俩现在每天还坚持电话热聊,母亲的毕业照等扫描之后随后上传)
儿时经常唱一首歌曲“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小时候曾经真的以为旧社会的地主都像刘文彩,黄世仁那样的恶人,街道上走着的都是衣衫褴褛,蒙头垢面的穷人,连天空永远也是灰蒙蒙的。。。。。因为那时候一提起解放前总是“黑暗的旧社会。。。。。。”
至今母亲还记得六岁的我曾经纳罕的问起妈妈“旧社会的太阳哪去了?
但是每个人除过在小学里受老师和课本的教育,都会或多或少的从自己的祖母或者外祖母那里听到一些美丽的传说,或者家族的故事。很多故事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给我们的心灵塑造,世界观的成型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来自祖父母和父母的故事慢慢给了我另外一些关于所谓“旧社会“的版本。慢慢知道了一些民国时代的中国,民国时代的山西的故事。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末期山西汾西县团柏村一个非常特殊的贫农家庭。之所以说是个特殊的贫农家庭是因为,她的曾祖父曾经富甲一方的乡下地主。他自己吃苦耐劳,辛辛苦苦的劳累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攒下一份不菲的家业,生了一儿一女。为了自己唯一的儿子能从此翻身成为人上人,从小不让儿子干一点庄稼地里的活计,早早就送到私塾里去念书,期盼着将来能光耀门楣,封妻荫子。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可怜的老曾祖父万万没想到自己连一代都没有维持住。
就像很多富裕人家的子弟一样,如果父母不提防,他们的子弟周边一定会出现一些不怀好意的浮浪子弟引诱他们或是吸毒,或是嫖娼,或是赌博,有的是跟着沾光花钱,有的是下套让他们上当受骗。母亲的祖父败家的模式是第一个版本。小小年纪被自家的长工引诱吸上了大烟膏子。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偷偷摸摸的吸着,等父母过世,干脆正大光明的放开了败家,最后把好好一份家业全部败光。他的三子两女中除过长子也就是我的姥爷已经成家立业以外,第二个幼年时期就因为无力抚养送到洪洞县著名的广胜寺出家为僧,三子由于无力抚养也送给一户杨姓人家为子。他的一个女儿最后嫁给了那个引诱他吸食大烟的长工之子为妻。最让他想不明白的是他那份诺大家业不知道搞的?最后糊里糊涂的全部土地和不动产归到了长工手里。
这样,当母亲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完全破败不堪,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农,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所幸的是原来的大家大业在败完之前,分给他们夫妇一个打谷场附带着风车碾子等一应全套农具,这样他们一家依靠租给村民使用农具和打谷场赚得粮食和姥爷做一些小本买卖,有时候贩卖点大烟膏子,实在不够,还有亲戚们救助一些,这样也就够一家三口儿过日子了,因此说她是贫农家庭,却又基本衣食无忧,因此是个特殊的贫农家庭。
母亲家里人丁不旺,外祖母之前曾经生育过两女两子,但是都在非常年幼时早早夭折。外祖母三十七岁才养出一个宝贝女儿,因此成日价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因此我的母亲完全是一个娇生惯养,任性自我的女子,活脱脱的是一个出生在民国二十年代后期的民国版的九零后。
为了让自己的宝贝闺女将来有个好出路,聪明的外祖父在三十年代女儿七岁的时候想送她去镇上的国民小学读书, 可是全村没有女孩上学,直到第二年校长女儿要去上学,姥爷赶快给女儿报名。这样母亲在团柏村完成了初等和高等完小教育。她小学毕业时值抗日烽火初起,母亲又非常幸运得到了机会进入到当时从太原搬迁到隰县南关的著名的进山中学读书。这个当时由阎锡山亲任校长的进山中学的教学水平比今日全国任何一个名牌高中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给母亲的国文基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她又考取了由阎锡山的五妹妹阎慧卿担任校长的女子高等助产学校,并且拿到了文凭。因此,母亲虽然出生在乡下,但是早早就读书认字,并且获得了谋生的手段。
这里需要说的是,母亲从小学到高等女子助产学校一直享受免费教育,更令我们当今的人难以想象的是她在读中学和助产学校期间,当时的山西的政府因为是国难期间体恤民众疾苦,学生不仅学费全免,还免费提供吃穿,(我见过母亲读中学时候全班合影,一个个看上去体健貌康。)否则以母亲的家境在那个年代是无法受到这么良好的教育。这让我对阎锡山这个人们口里的山西军阀,土皇帝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在上个世纪早期中国国力衰弱,百业凋零的时候,为了强国富民,他强力推行义务教育,实实在在的为山西的老百姓做了有益的事情,算是造福一方。
母亲经历了大时代的变迁,军阀混战,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的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等等,丰富的经历使得她的人生跌宕起伏,充满了悲欢离合。。。但母亲个性开朗阳光,虽然过去的往事很多充满了惊心动魄,鲜血与眼泪,但是她总是把过往的故事说的趣味横生,新鲜生动。
这些故事使得我或困惑,或向往,或好奇,天长日久,我的灵魂似乎有了翅膀,常常伴随着她的讲述穿越回到了久远的年代, 随她一起回到了那汾西古老的团柏村,看到了村边的水井,场院上的碾盘,菜园的篱笆,庙前的古槐,夕阳下的袅袅炊烟以及村外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田。回到那不曾被炮火毁坏的庄严巍峨的古老太原城;和她一起坐着辚辚马车,穿过斑驳雄浑的古城墙,驶入暗沉厚重的古城门,进入当时北方重镇锦绣太原城;
读书之余,在清澈见底贯穿全城的饮马河上荡舟,在丁果仙的和平剧院听戏,在周末也跟随着少女时代的她们这些穿着阴丹士林旗袍的女学生们去和那些穿长衫围着围巾的大学生去海子边儿文赢湖畔约会。沐着和煦的春风在太原西门外那片灿若云霞的桃林踏青,披着冬日的飞雪进入开化寺的老鼠窟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
。。。恍惚间我似乎也认识了进山中学那些热血青年们;那些意气风发的抗日精英;那些大部分都很儒雅的官宦子弟;和很多品学兼优的贫民子弟。。。(当时的进山中学对本校的贫寒子弟是学费生活费全免)
接下来我打算慢慢的把母亲讲过的发生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泡一壶清茶,携一缕清风,邀来窗外明月,一起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老太原的首义门
老太原的大东门
城外望去的古老太原城
汾河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