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来似乎的确如此。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瑞银去年就关闭或缩减了商品领域的业务。今年以来,又有巴克莱、瑞士信贷以及摩根大通收缩大宗商品战线。
然而,《经济学人》指出,实际上,尽管银行撤退了,但贸易商却玩起了大宗商品产业链的整合游戏。那些从简单的买卖中介起家的贸易商们,如今更加深层及广泛地渗透进该产业链,包括萃取、运输和精炼等环节。
比如,在摩根大通抛售现货商品部门之后,接手的买家正是瑞士能源贸易巨头Mercuria,涉及的资产包括金属仓储、原油和天然气供应。如今,Mercuria不仅拥有用以发家的主业原油贸易,其商品帝国还囊括了原油勘探、终端设备和管道运营、煤矿和铁矿山、生物燃料炼油厂。
此类垂直和横向资产整合扩大了贸易商的视野,提高了他们在操作运营方面的灵活性,并能在相同或替代性产业链中更多地收集有价值的商业情报。但在包含高利润产业的同时,公司也将被推进低利润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在大宗商品周期内调整敞口。
通过资产并购、重组、新设等手段进行的产业整合,一些公司的规模及业务领域大幅膨胀和扩张。比如美国就有全球四大粮油巨头之一的ADM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和嘉吉(Cargill),以及美国第二大私营企业科氏工业集团(Koch)。
其实,大宗商品领域的超级企业很多都集中在瑞士,比如世界最大的独立私营能源贸易公司维多集团(Vitol)。该公司于1966年开始在莱茵河上交易石油产品,此后一路发展壮大,去年的销售额高达3070亿美元。除了原油贸易这个老本行之外,维多还拥有汽油、天然气、煤炭、化工品和糖等贸易,其海上运输所涉商品一度多达200种。此外,维多旗下的炼油厂每日可对35万桶原油进行精炼,并在英国拥有一家电厂。
在全球范围内更具知名度的当属嘉能可。该公司已经与斯特拉塔强强合并为更为庞大的企业嘉能可斯特拉塔。该公司去年的销售额高达2330亿美元,业务领域涵盖矿产、原油勘探和运输、农业种植和深加工、农产品存储和运输。
另一个瑞士大宗商品巨头荷兰托克的产业链延伸到更为广泛,从上游、到中游直至下游。托克公司2013年的销售额高达1330亿美元。
在大宗商品市场上,公司在现货价格稳定或上涨时期才会获得收益,一旦大宗商品遭遇价格下挫,公司利润空间将存在被压缩的可能。金融市场交易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利,而现货贸易商们则利用出售资产以提高回报。
尽管贸易巨头们看起来规模惊人,但其掌握的定价话语权可能是有限的。大宗商品是强周期资产,并且极易受到黑天鹅事件的影响。
商品贸易商的规模扩张也吸引了监管机构的注意,尤其是在欧盟和美国。他们担心这些庞然大物会利用自身对商品及基础设施的优势操控市场价格。今年早些时候,联合国贸易和发展部秘书长Mukhisa Kituyi就曾指责该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存在“腐败和非法资金流动”和“大规模贸易错误定价”。
更多资讯请参阅www.theglobalmin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