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1)
标题:那些不必偿还的爱,留在心里就好
前几天,悠悠的女儿问她:“妈妈,你给小姨和姥姥准备了什么礼物?”
她眼神里有点犹疑,可能是因为她们之前在这个话题上有些不愉快。
悠悠笑了笑,没有立刻回答。其实,礼物并不贵重,只是一点心意。
但有些情份,是没法用金钱衡量的。那是一段漫长又温暖的故事。
悠悠有一个妹妹,名叫婷婷。她们从小一起长大,彼此扶持。
年轻时婷婷在北京打拼,生活拮据;悠悠那时条件稍好一些,就让妹妹住在自己家里复习考研究生。婷婷生病住院,悠悠也毫不犹豫地帮她付了医药费。
这些事,婷婷一直记在心里。
多年后,她终于熬过了艰难的岁月,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成了一个能为家人遮风挡雨的女人。她从没说过要报答悠悠,但当悠悠的女儿在美国读医学院时,婷婷却悄悄和母亲、哥哥一起,凑了两万美元帮忙交学费,并再三叮嘱:“这是礼物,不用还。”
那不是金钱的问题,而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深情。
几年前,婷婷一家来美国旅游。悠悠建议女儿买点礼物送给小姨一家,哪怕一点点,也算表达谢意。
可女儿却不高兴地说:“难道他们给我的钱,是要我还的吗?这不是高利贷吗?我是美国公民,要按照美国文化处理这件事。美国人送亲戚礼物,二十五块就够了。”
她虽然最后买了价值一百六十美元的礼物,但脸上的不悦与抵触,让悠悠的心一阵发凉。
她没有和女儿争辩,只是轻轻地说:
“孩子,你不欠你小姨任何东西。她愿意给你,是因为爱,不是交换。你若不想买礼物,就不用买。我会替你告诉她:这是美国文化,我们尊重你,也理解你。
既然你是美国公民,那我们做父母的,以后也会按照美国文化来对待你,不再强求,不再施压。你自由,我们也放下。这样,才不会有冲突。”
悠悠说这些话时,心里是酸的,但也有一份释然。
亲情,有时候不是来来回回的计较,也不是明明白白的账本。
它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是一份留在心里的温柔,是在你还没有力量时,有人愿意托你一把的深情。
有些爱,不必偿还,只需铭记。
因为它,本就不是为了要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