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声明到落实”:中国在巴黎峰会上力推南南合作

(2015-12-07 23:55:25) 下一个

12月6日一早,来自亚非国家的谈判代表和关注气候变化的各界人士陆陆续续走进了巴黎气候变化峰会的中国角。他们聚集于此,是为了参加中国政府主办的一场主题为“从政治声明到落实行动”的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高级别研讨会。

这是一场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为主角的活动,听众和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和社会各界。好比是开门宴客,为了帮助不富裕的朋友,中国做东,特地邀请他们与富裕的朋友坐在一起交谈。

作为已经通过“国家自主贡献”做出有力承诺的国家,中国在此次的巴黎峰会上除了促进最终气变协议的达成外,更大的行动还在于推动南南合作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做了什么

在致辞中,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简单梳理了中国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上做出的行动。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气候峰会上表示,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并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以及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12月4日,习近平主席又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在今后的三年给非洲提供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重点解决非洲的三大难题——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和资金短缺。

对于中国的行动,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首先感谢了中国政府的贡献。在他看来,“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的基石,发达国家必须要履行他们的承诺,在2020年前给出1000亿美元的气候变化资金;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必须进行合作,而南南合作是全球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小岛国家是最不发达的国家却承受着最严重的后果。全球的发达国家正在创新技术、收集数据等。这些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有限的。还应当依靠发展中国家的合力,来应对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我们并没有应对气候变化的万能药,必须要共享,在国家间开展合作。”

吴红波提出了气候变化合作需要重点关注的四个领域:第一,通过经验共享来设计和实施政策框架,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和共享;第二,实现技术转移,包括可持续能源转型方面的技术;第三,共享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建立技术促进机制;第四,发展中国家应该得到更有经验的发达国家的帮助来加强获取信息和分析数据的技术和能力。

同样出席了当天研讨会的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环境署副执行主任易普拉辛•赛奥刚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与非洲各国代表会面现场赶来。他表示,新兴国家已经跑到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前沿,南北合作固然重要,但现在的南南合作正在快速崛起,每一个南部的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发展经验。

赛奥强调,南南合作不是要取代南北合作,而是一种补充,补充资金的空缺和知识的缺口,改进信息的共享。

亚非的人们到底需要什么?

来自非洲毛里塔尼亚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部长阿马迪耶•卡马拉在上述的研讨会上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上的高效落实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必须要通过利益相关方的协力来完成。在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以及该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就特别强调合作伙伴的建立。

除了合作外,卡马拉也直白地提出了对资金的需求:“除了减缓的措施外,在科学上,限制温度的升幅在摄氏2度以内还是具有风险的,因此还需要适应性措施,这必须要全球的合作,特别是资金的支持。”

卡马拉提出,目前中国是毛里塔尼亚的第三大贸易合作国,已在水资源、农业、渔业和健康等领域展开了合作,促进国家相关能力的建设,提高适应变化的能力。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伊万娜•克萨达表示,当地经济的增长主要源自于林业,因此,促进自然资源的充分且有效的利用是必须的,也是创新的努力重点。“南南合作也应当遵循这样的方式,建立与生态系统共处的基础,通过混农林业等方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克萨达称,“我们现在已经做好准备了。作为国家,希望把我们的经验传送给在坐的各位。这被称为绿色枢纽的方式可以在多维度来开展合作。”

对于非洲的困难和需求,塞内加尔共和国国家科技大学教授迪奥普(Salif DIOP)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首先,非洲拥有的资源有限,需要技术来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其次,就像中国的经验一样,非洲需要开发和普及新的清洁技术,比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最后,年轻人需要经过高效的培训和教育来为自己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非洲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从而实现升温在2摄氏度内的目标,这个需要专业的研究。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拥有良好的经济保障,才能更好为减排做出贡献。”迪奥普表示,水资源、食品、能源、农业、森林是非洲的发展的基石,而所有的下一步都和可持续技术、生态保护相关。与此同时,所有的合作都需要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部分非洲国家拥有了较好的教育和技术,但这并没有发生在所有的非洲国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