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书龙的个人文集

人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
正文

【原创】刚直不阿包青天

(2004-10-06 11:37:59) 下一个
【原创】刚直不阿包青天 刚刚写完淝水之战,突然想起了合淝的出过一代青天包拯,这里就奋力谈谈这位宋代名臣 包拯算是寿终正寝(999-1062)古稀老人,考终命这最难一关算是轻松过了。安徽合肥人,28岁中了进士。包拯是孔孟的忠实信徒,中了进士没去做官,守着父母呆了十年,父母去世后才出山,明曰敬天法祖,其实在金书龙看来是愚不可及,包拯政治上保守,反对新政,和范仲淹,王安石的改革开放派绝对格格不入,这里欲扬先抑,请包老的粉丝慢点拍砖。 38岁的包拯总算是觉醒了出任了安徽天长县的县令,包拯断案还是有一套的,有个农业青年的耕牛舌头被割了,按宋法破坏耕牛要治罪的,包拯判定有人要迫害此人于是密告青年把牛杀了,第二日果有人来告发这小青年,包拯一拍惊堂木,怒喝是不是你割的牛舌,一边声色俱厉,连唬带吓,一边讲些坦白从宽的道理,一个回合下来,这人心服口服低头认罪。 这县令干的不错那就要升了,先当了知州,又升监查御史。不过升的这么快还得偷偷说一句,包拯的后台还是比较硬的。当了御史包拯开始大展宏图了,三日一本,五日一奏,比较有名的是参劾江西转运使王逵,这王逵也是皇上宠臣,参了七次才给参掉包拯这个人于窃以为还是很有心计的,当然宋仁宗首先也不是昏君。包拯参奏大臣总是从唐太宗说起,唐太宗是明君啊,这宋仁宗好名就爱听这个,包拯开篇总是说陛下您是太宗那样的旷世之主,是尧舜禹汤,(韦小宝后来拿这当法宝了)德配天地(有点象星宿老仙)。仁宗自然很高兴,然后包拯取出参劾名单,皇上自然不好说甚么,只能夸爱卿你是大大忠臣,当然也是夸自己是大大名君。 不过最终包拯还是吃了贬,因为弹劾了皇上的大伯张尧佐,虽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皇上爱听奉称,可这张尧佐的侄女是皇上的枕边人,一身软功天下无双(为避免色情,删去若干字),仁宗是断断离不了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各打50板,张尧佐罚款若干,包拯吗,加个虚衔龙图阁直学士(能多领点工资,没实权),放出去当转运使,皇上也图个耳跟清静。 老包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这转运史是个大肥缺,象是现代的交通厅长之类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可惜这包拯是死脑筋,皇上有心给他点外快捞,堵他的嘴,老包还是没完没了的上书弹劾各路封疆大吏。见不着皇帝了每次上奏包拯总要象抄毛主席语录一样把魏征的谏太宗十思书上的警句抄上几句再加上一串黑名单呈皇上阅。皇上也总是慰勉有加。这期间流传的故事不多,不过老包好书法,端州产砚,老包几次出巡没私取,收受砚台一方,清廉之名也是轰动一时。 仁宗后期京师的治安不大好,常有豪强仗势欺人,无端滋事,这些人有的又是皇上的七大姑八大姨,皇上也很头疼。最后选中了包拯出掌开封府,开封府相当于现代的北京市长,前几任主不是后来的皇上就是著名的清流,宋太宗,真宗,仁宗即位前都坐过这个位子,后来拜相的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 等也都在这里镀过金。 老包挂个龙图阁学士的名来当市长,不知是中央委员级还是政治局委员级,老包在这个位子上呆了总共不到两年,可一生大部分的名声都是在这任上挣出来的。朝里大部分的权贵都怕老包,王候将相手下的悍奴犯在老包手里的轻则一顿板子,重则带枷示众,一时间京师秩序景然。路不拾遗故然言过其实,夜不闭户还是有的。 宋嘉佑六年(1061),老包最后官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天下兵马副帅,国务院副总理,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尚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别无余财。老包临终言,后世子孙贪脏枉法者不得姓包。 老包的儿子包绶,孙子包永年也都是大清官,死后别无他物仅几卷书。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老包的这首诗算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