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溪婉紫

心挽着心, 抵得上世间万千的暖....
正文

送礼

(2014-05-18 15:21:57) 下一个





话说二零一二年,我在加州一所高中教中文。十月的一天
, 我在学校遇到了做SUB 的退休女教师 Sharlyn, 我们一见如故, 她的热情善良率真都溢于言表. 她大学时代的女友多年来一直在山东做英语外教, 因此她对中国也非常感兴趣. 几分钟的交流之后, 她留下了住址,电话并且说她们家的亲戚过节轮流做东,今年这个感恩节轮到了她家, 她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赴宴的都是她的亲戚。我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邀请, 这是一个体验美国文化的大好机会, 我期待着去赴宴的日子并盘算着要带什么礼物去赴宴。


我这个美国研究的硕士
,当然知道美国人去赴宴一般不带什么贵重的礼物,但情不自禁的是,我觉得身在异乡,遇到这样一位开朗热心有缘份的朋友,发自内心地觉得一定得表示出自己的感激之情,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国文化之泉在此刻无法抵挡地喷涌而出。我有时候就是这样自信固执的人,我当时为自己解脱地想: 我也要让她了解一下中国文化,我要坚持我的中国做法.呵呵.


于是我去COSTCO,花了69.99美元买了包装精美的葡萄酒套装礼盒。感恩节那天,如约前往,Sharlyn一家老老少少有将近二十个人,她见到我的礼物愣了一下,露出一丝出乎意料的表情,她的丈夫接过我的礼盒,摆到了家里最显眼的位置,给我一一介绍了来访的亲戚。做客期间,我还欣赏了她收藏的各种胸针,她还展示了自己制作的辣椒酱. 满满的一个橱柜都是自己制作的这酱那酱. 让我想起了80年代家里做番茄酱的时候,感觉非常亲切, 就这样在她温馨的大家庭度过了一个美好地道的感恩节真是纯朴善良的美国人家. 临走的时候,Sharlyn 给我带了好多东西, 送我圣诞礼物, 送我自制辣椒酱, 送我红莓酱, 给我打包甜点等等

我回到家后, 也自我反醒了一下, 决定下次再不要想当然了, 不买超出对方预期的礼物了, 因为我不想给人带来心理的紧张和压力..
按照西方惯例,我给Sharlyn写了一封图文并茂的感谢信, 附件寄发了所拍的合照. 很快再次收到邀请, 明年三月开春的周末一起去湖边骑自行车, 我欣然应允, 也为自己交际成功的一面感到开心.

第二次我接受了上次的教训, 自己动手做了汤圆和蜂蜜核桃仁. 日子终于到了,我兴致勃勃地来到Sharlyn, 短短三个月她家竟然添了七条吉娃娃犬, 说是养来要卖掉贴补家用的. 她家的院子里种了各种蔬菜,, 养了中国的金鱼, 竟然还有一个兵马俑. 她准备了自行车和头盔,我和她骑自行车绕湖游览了一个小时她还准备了简易午餐, 我们在湖边野餐喂鸭子, 这个湖名叫’’Santee Lake” 湖边的亭子特别像中国的天坛 , 又拍了很多照片, 拉了很多家常, 我觉得玩得特别开心.也了解到美国家庭会过日子的一面, 既会开源节流, 又有生活情趣...

2014 年的复活节, 我再次收到Sharlyn的邀请, 这次是去她弟弟家里过节. 我带去的礼物是一瓶13.99美金的香槟酒. 也给Sharlyn新添的外孙买了一本布做的书. 我感觉非常恰到好处, 我们一起玩”hot potato”的游戏, Bingo游戏, 双人组合投鸡蛋游戏等等, 我又收获了美好的文化体验.



反思:

中国文化注重”礼尚往来”, 在中国, “还礼”并不表示人们对于他人所示的好意或帮助做出同等的回应, 而是要对他人所给与你的恩惠做出更多的回报, 俗话说, 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 可是西方人会把这看作是一种胜人一筹的心态,所以在交往中当他们发现他们偏离原有的那种简单的关系很远的时候, 他们所关心的就是; 如何才能中止这种”善意的竞争”了.

从以上我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案例中我认识到, 和西方人的交往中,要尽量克服自身文化的心理障碍. 入乡随俗, 在美国文化中礼物不必贵重, 西方人认为花时间陪伴别人才是一个巨大的恩惠,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礼物上投资太多;否则会使对方陷入误解或给对方造成压力, 影响交际的持续发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