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血与泪之歌

(2014-06-03 18:49:52) 下一个

血与泪之歌
——一个“六四”亲历与旁观者的讲述
第一章  权力的游戏
日期:一九八九年四月四日   
天气:晴     

一、人物登场   初露锋芒 
中国古话讲,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江湖。如果这句话转化成西方语言,那就是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我的日记记录了这些江湖的人和事。主角是刘刚、王丹、乌尔凯西,他们在北京,在北大,在天安门,一步步,通过不断的演讲、宣传、鼓动,不断的煽动学生们的不满情绪,从而也不断地号召着学生们去满足自己权力欲望。我当年也是这些受鼓动学生中的一员。当学生们真的一呼百应,开始走上街头,他们终于看到了揭竿而起的力量。但是他们忘了,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们玩弄的不过是一场权力的游戏罢了。
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当属刘刚了,他是北大民主沙龙的创办者,总是以“先行者”自居,并没有把后来的王丹放在眼里,而且他也有太上皇方励之和李淑娴等人组成的智囊团,在学生中很有人气,用今天的话来讲拥有一批“刚丝”,所以以他为首的人自然组成了一派,主张走激进路线,他也善于使用武斗,这一派的人学生们形象的称之为“刚派”。
和刘刚相比,王丹比较内敛的多,文科出身,不像学物理的刘刚那样“鲁莽”。他比较阴柔,如果说中国人喜欢“窝里斗”的话,王丹绝对是这方面的能手。他喜欢出风头,这是王丹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一天我记得十分清楚,因为我第一次认识了王丹。当时他正在北京大学举办“民主沙龙”,争尽了风头,那时的他还很年轻,只有二十岁上下,风华正茂。他站在讲台上,所谓的讲台不过是一块比较高的土堆,他站在上面除了装束外,隐约着我忽然意识到这又是一位引领中国未来的新星,如同五四时期的那些学运领袖们,正在点燃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可是我太幼稚了,以后的事情让我看到,王丹也只不过是一个玩弄权术、玩弄女性的家伙,徒有虚名。拥护王丹的学生们称之为“丹派”。这听起来就够肉麻的。
  第三个人物乌尔凯西,一听名字就是少数民族血统。乌尔凯西出身高干家庭,他参加过几次王丹组织的民主沙龙活动,每次他都要发言,但是并不太同意王丹通过谈判的方式与政府对话的主张,他主张通过强力手段迫使政府能够尽快实施政治体制改革,所以有很强的号召力,后来接替“临时学联”政法大学的周勇军成为“北高联”(也就是国内通常叫的高自联)的主席,是个人物。通常讲,小说中最后出场的人一般比较厉害,我这里也不能例外。后来有人把当时乌尔凯西领导的那群人叫做“乌派”,但是这些人可不是乌合之众,这些人最先走向的天门广场,他也是最先把学生们推向深渊的祸首。
这三个人物,可以说自编自导了一场闹剧,他们之所以站在了台前,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那一小块阵地里多翻腾了几下,吸引了众人的眼球,他们的内心想的无非就是权利、金钱、美女,后来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之间也各有交叉,矛盾也由此展开。
八九年的四月,血与泪的大幕正徐徐拉开,这些舞台中心的人手里都想握紧权杖,这些学生们也开始蠢蠢欲动,挥舞着手中的宣传标语,把这个当做了权杖,他们知道这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这也是活命的资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