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博太郎

本人喜爱旅游,各地风土人情在此与各位分享
个人资料
正文

澳大利亞首都之爭

(2022-09-13 09:24:40) 下一个

提到澳大利亞的城市,我們腦海中總是會閃出許多畫面。悉尼歌劇院已經成為了國家象徵,墨爾本是許多國人旅行和留學的第一選擇。珀斯因為風景如畫和低房價吸引了大量華人聚居,布里斯班已經成功申辦2032年的奧運會,就連北部小城達爾文也因為一部紀錄片而廣為人知。而澳大利亞的首都坎培拉,卻在人們心中沒什麼印象。按人口排名,坎培拉僅是澳大利亞第8大城市,年輕人口和海外移民所占的比例都在極高的水準。坎培拉沒有海港,是一座完全意義上的內陸城市,且位於兩山之間的山谷區域。澳大利亞前八大城市,首都只排第八,而且坎培拉是其中唯一的內陸城市。為什麼澳大利亞會選擇在這裡建設首都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回顧一下澳洲大陸的歷史。

新金山

澳洲大陸的人類史大約始於4-4.5萬年前,智人通過東南亞的島嶼逐漸進入了澳大利亞。通過上萬年的發展,繁衍出數量龐大的澳洲原住民。這個封閉的大陸使其文明進展緩慢,可能看上去很原始,但絕非可以忽視。西元1606年,荷蘭探險家發現了這片大陸,並將這裡命名為“新荷蘭”,這是有記錄的歐洲人最早踏足澳大利亞的歷史。歐洲人化用拉丁文Terra Australis(南方的土地)給這裡取名為Australia(澳大利亞)。荷蘭人四處擴張,但相比土地,他們更重視商業。由於認為澳大利亞海岸的價值較低,所以並未開發。

1770年,英國探險家庫克船長從東海岸的悉尼登陸澳大利亞,將這片土地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也就是今天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州。庫克船長宣佈,大英帝國在澳大利亞擁有主權,澳洲殖民時代就此開始。英國殖民者對澳大利亞的開發,以悉尼為中心,從東部沿海港口向內陸滲透。從不列顛群島滿載移民的船隻,總是先開到悉尼。在澳大利亞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之下,悉尼從一個殖民據點,慢慢變成了整個大陸的經濟、文化中心,時至今日,悉尼仍是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都市。到19世紀中後期,悉尼人口到達了100萬大關,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界級都市。除了移民,還有大量被流放的罪犯來到這裡,英國選擇在這裡把這些歹徒磨練成老實人。這時,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都得到了勘探和開發,英國人在整個大陸上建立起了6個殖民地。隨著深度開發,1851年,殖民者在澳大利亞東南海岸的墨爾本發現了儲量巨大的金礦。對於財富和黃金的渴求,刺激了全球的探險者前來淘金。讓墨爾本這座濱海小城,在發現金礦的短短3年間,人口翻了10倍。當時華人出國發展的首選目的地是美國的三藩市,而墨爾本則後來居上,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新金山”。據報導,墨爾本曾在19世紀下半葉的某個時期,登頂了全世界最富裕城市排行榜的榜首。新金山出現了,“金山”也就變成了“三藩市”。而且歐洲人對澳大利亞的探索還很有限,廣大的內陸意味著無限的寶藏,還有機會上車。對於澳大利亞殖民地的母國英國來說,這麼一個龐大而富裕的後花園自然是不可多得的財富。但經歷了美國獨立、加拿大動亂等一系列殖民地風波之後,英國對於海外殖民地的治理心有餘悸。為了能保持自身在世界另一邊殖民地的影響力,實現英國利益的最大化,英國開始賦予殖民地地區人民以公民權,並逐漸退出殖民地地區的軍事、政治領域,將殖民地,改為英國特色的“自治領”。1870年,最後一批駐澳英軍撤離澳大利亞。隨後在英國議會的推動下,澳大利亞的6個殖民區結合成了澳大利亞聯邦,成為了英國的一個自治領。由於澳大利亞獨立的過程十分漫長而且不徹底,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算是一個主權國家,而且今天該國的國家元首仍是英國國王。所以一般認為,澳大利亞名義上的獨立,發生於1901年1月1日。到1901年澳大利亞獨立的時候,墨爾本已經成為了澳大利亞的金融中心和又一個文化中心,而悉尼仍然是該國的最大城市。那麼問題來了,首都該設在哪裡呢?

完全規劃

在現代國家當中,澳大利亞的獨立別具一格,他們是先宣佈獨立,再研究怎樣才是一個“獨立國家”應該有的樣子。澳大利亞獨立後的20年間,國家機器的主要部分開始緊鑼密鼓地建設。然而首都的位置,卻遲遲沒有敲定。在澳大利亞獨立之初,墨爾本執行了首都的職能。聯邦議會在墨爾本舉行會議,很多的政府機構均設在墨爾本。悉尼是最初的港口,墨爾本則是最好的深水港,兩城分別是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的掌上明珠,當時還沒坎培拉什麼事兒。事實上,無論是從歷史、交通還是政治地位,悉尼都相對具有優勢。墨爾本的優勢在於更繁華、經濟更活躍。但是在首都的選取當中,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加分項。真正讓墨爾本在首都選拔當中勝出的因素,是澳大利亞前總理、當時的新南威爾士州領導人喬治·里德。說墨爾本是事實首都,大概只有悉尼會不高興。

里德出生於不列顛島的蘇格蘭,幼年時隨父親移民到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殖民區,後來成為了新南威爾士殖民區的總督。澳大利亞獨立後,他仍然擔任新南威爾士州的一把手。在澳大利亞聯邦選擇首都的時候,看似是兩個城市在對比,實際上是是維多利亞州和新南威爾士州兩個獨立性極高的州在進行角力。但是,出身新南威爾士的里德,並沒有為自己所在州轄地的悉尼奮力爭取,反而將機會拱手讓給了墨爾本。這一行為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官員內部產生了很大的爭議,但是里德是女王派過來的官員,大家也是敢怒而不敢言。時間推移到1908年,這時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國家,建制已經相對完整,有了自己的國家意識。當時的澳大利亞盛行貿易保護主義,優先為本國爭取利益。這讓自我認同為大英帝國國民的里德大為不滿,於是他離開了澳大利亞,回到不列顛本土。里德退出澳大利亞政壇之後,關於首都選在哪裡的討論再次被提出。當時的主要論調在於,首先悉尼和墨爾本都要各退一步,新首都不會在這兩個城市之間選拔。另外,首都選在港口城市不利於國防安全,最好要選在內陸。事實上這是一個明智的建議,在二戰期間,日本就曾經派潛艇襲擊過悉尼。在討論之中,悉尼和墨爾本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新南威爾士州官員表示,澳大利亞的首都可以不在悉尼,但必須在新南威爾士州境內。而墨爾本方面則表示,這座新首都不能距離墨爾本太遠。就這樣,大規模的首都遴選活動,就在悉尼和墨爾本中間的大片內陸區域內開始了。坎培拉就在這裡,夾在兩個大王中間。距離悉尼3小時車程,距離墨爾本8小時車程。選拔歷經多年,在新南威爾士州的60多個居民點中,坎培拉最後脫穎而出。相比於其他城市,坎培拉有諸多的優勢:位於山區,氣候涼爽宜人;西北東南都有高大山脈,可做軍事防禦用途;距離悉尼不到300公里,距離墨爾本雖然遠些,可也是坐慢火車一下午能到的距離,交通方便;最後,當時的坎培拉已經有移民定居,而人口在當時的澳大利亞屬於稀缺資源。坎培拉還建了一個巨大的人工湖,它從東向西,將城市一分為二,掩蓋了缺水這一不利因素。

1911年,新南威爾士州把坎培拉周邊一大片區域規劃為建設區,移交給了聯邦政府。來自美國的城市規劃師沃爾特·伯利·格利芬(Walter Burley Griffin),在圖紙上描繪出了整座城市的宏偉藍圖,氣勢恢宏。格裡芬還給坎培拉設計了一些建築,可惜最後都沒有實現。從1908年策劃、1913年動工,再到1927年建成。坎培拉從幾乎是一片平地,變成了能容納幾十萬人的大城市。同時,由於這是一座完全由規劃師規劃出來的城市,道路也非常的齊整規律,很少有道路錯綜複雜的居民區和參差不齊的老城區。一篇白紙上建首都,搞一個整整齊齊的大花園。

1927年,坎培拉建成之後,澳大利亞將首都從墨爾本遷到了坎培拉。今天的坎培拉不僅是澳大利亞的政治中心,它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國家機構、文化景點、研究和學術機構的所在地。看完新的國會大廈,還可以去看與他遙遙相對的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澳大利亞科學院、澳大利亞體育研究所、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和CSIRO等國家重要研究機構都位於這座年輕的首都當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坎培拉大學、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UNSW等高校也撐起了這個國家教育系統的半壁江山。音樂、藝術、傳媒等產業,也在澳大利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坎培拉蓬勃發展。雖然沒有悠久的歷史,但政策好、資源多。不過,雖然坎培拉在澳大利亞的政治和文化上有著一定地位,但是就經濟、活力和知名度而言,它還遠不能跟悉尼及墨爾本放在一塊比。在澳洲居民口中,首都坎培拉是一個充滿環形交叉路口和寒冷氣溫的小城市,缺乏活力、沒有夜生活,如果不是政府公務員,也沒有什麼太好的工作機會。一個山谷內陸城市,發展的機會確實受到限制。歸根結底,坎培拉能成為澳大利亞首都,也只是一個權衡利弊的結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