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周开始乐一乐,看了一部拿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开涮的电影《国家元首》(HeadsofState)——
电影一开始,没有总统没有首相,是一片血红血红的景象:西班牙布诺尔城(Bunol)的番茄日,就像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一样,只是水让你湿淋淋,挺可爱,西红柿让你血淋淋,恍惚间有点恐怖——
这西红柿的红转眼间真的成了鲜血的红,英国MI6的特工们正在红的[
阅读全文]

早晨起来。电视里看到台湾多日里剑拔弩张的大罢免终于有了结果。坦白地说,大罢免这主张有点妄图独霸天下的味道不怎么喜欢,但是,就台湾的民意,我以为很可能会通过大罢免。因为多数台湾人不愿意被统一,不喜欢被威胁,加上主流媒体狂轰滥炸,在野的舆论在野的党那是干不过的。。。。。
但是,初步的结果却是多数人不同意大罢免!
有点意外。可这就是民意[
阅读全文]

《扫毒风暴》即将收尾。缉毒警段奕宏受到很多质疑:综合大家议论:油腻甚至痞气,表演过火,实在不像警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影视作品大家说三道四品头论足意见相左很正常。问题是“油腻痞气”就不像警察吗?警察或者说人民警察在现实中是什么样?个个高大威猛目光炯炯,智勇双全身手不凡?我们小时候就这么认为,因为书上这么写老师这么教。小孩子就这[
阅读全文]
前不久看到网上传老川戴眼镜(近视眼镜?老花镜?)的照片。说他不在人前戴眼镜怕显老。不禁莞而一笑。这老头爱虚荣要面子可谓极致,都80后了,还怕说老,居然连眼镜都成了忌讳?
亚洲人好像近视特别多,尤其中日韩,因为特别用功读书吗?我小时候上学,老师说写字看书要保持正确姿势,妈妈总是指责我躺着看书,会得近视眼。初中学校开始做眼保健操,八十年[
阅读全文]

这是真实的一幕:武汉封城的时候,电影导演娄烨和他的一班人马被困在了武汉。不同的是,一群电影人被困酒店,原来的电影拍不成了,但是一部更有意义会被历史记住的电影诞生了。这才真正是“上帝关上了一道门,又给你开了一扇窗”。2024年《一部未完成的电影》在戛纳电影节首映,继而获得台湾金马奖。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群电影人翻出了他们十年前初出茅庐[
阅读全文]

《追忆似水年华》第四部《女囚》
五、死亡
两个熟悉的人走了。
第一个是贝戈特,小普在《斯万家那边》就写了他。他是一个出名的作家,小普称赞
他的作品“那种晶莹剔透的美”,想象着“贝戈特是一位丧子之痛至今难以平复的孱弱寂寞的老人”,“是一位感情细腻、古风犹存、充满哲思和智慧的老仙翁,一位完美无缺的聪明人,拥有一副羸弱而[
阅读全文]
《追忆似水年华》第四部《女囚》
四、烟火巴黎活色生香
清晨醒来,小普心情不错,他说是因为感觉“隆冬里夹杂着一个春天的日子”。
好天气确实带来好心情。
但是我觉得,小普的好心情是因为阿尔贝蒂娜没有去韦尔迪兰家,而是留在他的床上。
于是他心情愉快。外面所有的嘈杂都汇聚成一首《节日的序曲》。
我们便难得的从那些装腔作势无聊的贵族[
阅读全文]

36集《以法之名》落下了帷幕。追剧者叫好的叫好,叫骂的叫骂。豆瓣给出了7.8分。我觉得够8分,可见众说纷纭。
鲁迅评《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都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价值取向评价人和事也包括影视作品。不过一部剧收到热议,让人觉得有话可说就是[
阅读全文]

那年暑期,家里来了一位新客人。他是我家一个年轻的医生朋友带来的,他的小弟弟。跟我同岁,小两三个月的样子,9月开学上初中。他长得瘦瘦的,细长脖子,圆圆脑袋圆溜溜大眼睛,就像老电影《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妈妈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那种喜欢让我很嫉妒,于是不理睬他。
新学校新开端,我分在初一(1)班,他分在初一(2)班。当时各班学号是根据考[
阅读全文]
《追忆似水年华》第四部《女囚》
三、谎言,情感的双重标准
“她的自我,不再像跟我聊天时那样,随时通过隐蔽的思想和眼神散逸出去,她把散逸出去的一切,都召回到了自身里面。她把自己隐藏、封闭、凝聚在肉体之中。”
一天晚上,阿尔贝蒂娜给了他一个“不同寻常的吻”,怎么“不同寻常”小普没有说,但是他读出了这一文背后的意思: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