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月2日习近平和马英九都讲了话

(2015-09-03 11:55:11) 下一个

            大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典礼已经结束,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看了都很过瘾,毕竟这么多新的武器,雄姿英发的检阅方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70年前中国抗战时相比,那时如果我们国家有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那么抗日战争就不会是那么艰巨,惨烈。我们要感谢当年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那些抗战英烈,是他们保卫了我们的祖国,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国家强盛。

            采用阅兵式来纪念这一胜利,我认为也很恰当,用阅兵式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无可厚非,通过阅兵可以达到振奋民心,震慑潜在敌人的目的。 总的来讲这次阅兵是得到大多数国人的支持的,当然就像有些人讲的那样,一切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甚至噪音。  有人发文说这次阅兵是中国“选择用一种相当「法西斯」的方式,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又不断宣传反日仇恨,坚持日本要认错、道歉”。这真是猪八戒倒打一耙, 明明是70年前日本法西斯侵略了我国,今天日本的政府仍拒不承认侵略,不道歉,不认罪, 还在积极地要去除和平法案,大力发展军备,中国倒成了法西斯,这些人这样本末倒置地为日本法西斯张目,极力抹黑我国的纪念抗战胜利阅兵式实非我中华民族的同类,而是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力量的帮凶。

    也有些人要问为什么美国等国不用阅兵式? 我想美国可能没有这个传统,或者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已不需要采用阅兵式,而且同样是显示军事实力,和在自己国家进行阅兵式相比,在国际上举行大规模的军演来得更给力。 阅兵式只是一种仪式,和真枪实弹的军演相比,更平和,更具观赏效果,有一定走秀的成分。 看过美国军演的宣传片,那浩浩荡荡的成千上百的军舰在航母的统领下,在海洋里铺天盖地而来,再加上空中呼啸而过的大批机群,那是何等壮观啊,这才是真正的显示实力。 所以阅兵式并不带有军事挑衅的意味,而是一种庆典形式。

    习近平在这次阅兵式上讲了话,有趣的是人在台湾的马英九也在同一天发表了纪念抗战胜利的讲话,比较两人的讲话还是很有意思的。 他们在谈话中都讲到了抗日战争的惨烈,都对抗日战争给与了非常高的评价,称抗日战争是“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习近平语),和“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伤最多、影响最深的民族保卫战”(马英九语)。他们也都提到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所做出的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语),“中国全力坚持对日作战,避免了日本与德国会师,将战场连成一线。”使“同盟国能在欧、亚战场同时作战,节节胜利” (马英九语)。在谈到抗战中伤亡的人数时出现了不小的差距,习近平提到“中国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 而马英九则说“官兵伤亡322万”,“百姓死伤更在2000 万人以上“。这些统计数据需要进一步核实,看来两岸共享资源,共同研究抗战历史非常必要,不然愧对后人。

      两人讲话最大的不同是习近平通篇不提政党,只提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强调全体中国人民对抗战所作的贡献和牺牲。这是习近平执政后对抗战历史全新的看法,共产党修正了许多过去的提法,不再把国军的抗战排除在外,而开始实事求是地评价国民党的抗战贡献,在电影,电视剧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国军抗战描写,对其进行了歌颂。这次阅兵式也邀请了台湾的代表参加,并有国军老兵参加阅兵方阵,看得出是要释放善意,消除隔阂。 而马英九则花了近一半的篇幅谈论“谁领导抗战”的问题,虽然他没有完全否定共产党的抗日,但他说1937年“中共响应政府号召投入抗战,经军事委员会收编为第八路军与新四军,之后八 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几乎同一时间,中共就确定了“七分壮大、二分应付、一分抗日”的发展策略。”这里其实还是过去国民党讲共产党利用抗日扩充地盘,壮大势力,仍然是批评共产党不抗日,所以他和一些国民党人对连战的讲话非常恼火。这里要提的是“七分壮大、二分应付、一分抗日”的发展策略,原本是一个共产党的叛徒,叫李法卿的讲出来的,1943 年出版的一本叫做《共產黨在中國》的书中有一篇“李法卿訪問記”, 其中他讲到了所谓的“七二一方针”, 但始终没有任何证据。 这种对方叛徒嘴里挖出来的东西,底下说说没有关系,拿来在正式的场合讲,有点儿不严谨,把它当作攻击对方的炮弹,恐怕只能暴露自己的浅薄和私心。 当年国共互相攻歼时,可以不择手段,无中生有,指鹿为马,不用考虑指控的真实性,今天再这么做就有点动机不存,小鸡肚肠了。 其实共产党也有许多类似的炮弹,国民党在整个抗战历史中也非白玉无暇,现在网上刚在传的有关蒋介石说的“日寇为癣疹之疾,共党乃心腹之患”,被外国人翻译成“日本人是皮肤病,共产党是心脏病。” 在抗战时这样的话语出自蒋介石之口,我是宁可信其无,而不想信其有的。 现在再来打嘴仗,不觉得太不合时宜了吗? 我希望两岸能消除异愿,求得共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