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gcdgmd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石印本《诗画舫》和《点石斋丛画》

(2014-09-02 08:00:11) 下一个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十多年了,每年回家父亲书房里的物件依然如旧,由于假期太短,没有时间去整理那些书画,每次都是打开看看,然后又封起来。几年前带了几本有关绘画的线装书籍回美国,它们现在就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没事也会翻翻。  这些线装书起码也有上百年以上的历史了,虽然`有些旧,或许还有些破损,但大致保存良好。  我带回来的书里有几函是巾箱本画册,有些上面还有我曾祖父的朱红收藏印,看到这些,我总想像我的从未见过面的曾祖父是怎样玩赏它们的。  所谓巾箱书,是指一些小书,大如手掌,拿在手中把玩,就如现在的小人书一般,巾箱是古时候放手巾的盒子,这些巾箱书很适合随身携带,为当时文人所喜爱。一函通常有几册,我的这几套巾箱画册均有木夹板,用牛筋绳串绑,要看时,把绳子解开即可阅读。


其中有两函是上海点石斋石印书局印的,一函是《诗画舫》,另一函是《点石斋丛画》,它们都是光绪辛已年印的,也就是1881年。其中《点石斋丛画》是初版,而《诗画舫》则是第二次印刷。这两套书均重版多次。


 
 
点石斋书局成立于1876年,它是我国第一家石印书局,由创设申报馆的英国人E.美查, 在上海创办 石印 (lithography)本是德国人赛尼斐德 (Alois
Senefelder)

1798
年发明的,19世纪传入我国后,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印刷技术,促进了书籍出版。石印,顾名思义,就是用石头来印书,当然不是一般的石头,而要用特殊的石材,而当时我国没有这种石材,全靠进口。印刷时,先用特殊的墨汁绘出要印制的图像或文字,然后用酸性的水溶液湿润整个石板,再上油墨,即可印制,没有图像或文字的部分,因石板表面吸水,不吸收油墨,但用特殊墨汁绘出部分,不吸水,只吸油墨,放上纸,用刷子刷匀,一页字画便印成了,这里使用的是油水分离原则。当时照相术已可以用来制版,石印时,制版大小可变,这是我国传统刻板印刷办不到的,且石印清晰度非常好,很快就风靡大江南北,光上海就有许多石印书局,如扫叶山房,同文书局等。这里附上一张当时点石斋书局的工场图,可见场面宏大,绘画者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吴友如,著名的《点石斋画报》就出自他的笔下。中国四大发明,其中之一是活字印刷,但长时间下来活字印刷并不流行,据统计,在古籍中采用活字印刷的不足百分之一,其他均是雕版印刷。


 
《诗画舫》和《点石斋丛画》均可称为诗画谱,最早的画谱可能出现在宋朝,但是诗画谱在明朝已很盛行,有诗,有画,还有书法,可称是三绝。《诗画舫》汇集了近五百幅明朝隆庆,万历年间画家的作品,400多首唐诗而合成的,其总序言便是出自唐六如,即唐寅之手,这是他的一篇论画的文章。其中他讲述了不同题材的画法,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诗画舫》共分六册:一册山水,二册人物,三册花鸟,四册草虫,五册梅兰竹菊,六册扇谱,一函六卷。除第一册没有专题的序言,其他各册均有专题序言,《诗画舫》初版是1879年。


《点石斋丛画》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收录了700多幅画,200多首诗,其中画家50多人,涵盖多个朝代,著名的有王蒙、唐寅、八大山人、任伯年、恽寿平、郑板桥、钱慧安等, 整套书共分十卷,八册,印刷精良。从这两函画谱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古代的佳作,诗画并茂,还可以领略古人的书法,实为文化精品。






 年轻时喜欢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他的一些回忆儿时经历的散文和小说,如课本中的“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孔乙己”等。地位崇高如先生者,其实小时候和我们一样充满儿童的好奇和顽皮,当然也包括对书画的喜爱。在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带有图画的小书对他的巨大吸引力,他说阿长帮他买的:《山海经》“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即使这仅“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它开启了鲁迅先生对图画书的热爱。他写道“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看着眼前《点石斋丛书》和《诗画舫》这两部书,木夹板有些古旧,但书页保存得还很好,其中的图画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实在是难得的绘画范本。难怪当年鲁迅先生会收藏如宝贝。  这两函书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大概可以称为古籍了,当时则是鲁迅先生儿时的小人书而已,世事变迁,令人感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