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公认的医学定义,我们一般把人的呼吸、心脏跳动的停止认定为死亡,这样的死亡被看作是人的一生走到了终点。这个大家都懂,无需多言。
另一种人生终点说,是时下流行的一种说法,“28岁已死,82岁才埋。”当然这里的年龄都只是随意的数字,它主要想说的是,有的人虽然年纪轻轻,身体还活着,但是心已是一潭死水,没有了追求与梦想,终日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一般的存在着,不知生为何生,生亦如死。
所以说这样的人28岁人生就等于终结了,之后持续这种状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依然不开窍,一直到身体死亡,最终入土。处于这种消极状态的人,经常会说,“活着有什么意思?”“活着真无聊!”“这日子还有什么指望?”“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老天对我真不公平!”......
还有一种是我认为的人生终点说,不知道是否有人与我共鸣。这种想法与“28岁已死,82岁才埋。”有类似的地方,都认为28岁人生已到终点,但是之后的日子确是截然不同的状态。
那是28岁的某天,当我在塞纳河边驻足,望着远处的铁塔时,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我的这一生已经足够了,我已心满意足。如果生命就此终结,我必无怨言。
因为,那一天我发现,我从小的的各种梦想和愿望,竟然都已经实现了。也许是因为我生长在西南边陲的小城市,见识少,眼界也有限,所以一直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以前,根本不敢想到欧洲留学,因为留学都是学霸和各种二代们的专利。只不过大学毕业后,我在国内过得实在压抑,没有办法才开始想出国留学,孤注一掷,结果27岁那年,收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得以走出国门,来到欧洲。
以前,根本不敢想周游世界,心中能梦想到的远方也就仅限于尼罗河与巴黎。我的父母也一直把巴黎挂在嘴边,但直到他们近60岁,才实现了梦想。可是,27岁生日过完没多久,我就到了埃及,并泛舟于尼罗河;半年之后,又来到巴黎,走过梦里的香榭丽舍大街,爬上了凯旋门......
以前,梦想浪漫的爱情,梦想的场景一路从昆明的滇池换到了北大的未名湖,再到上海的淮海路。直到手握着去巴黎的火车票,我才敢开始幻想一场在巴黎的浪漫爱情,结果到巴黎的第三天,我就被求婚,浪漫的爱情也变成了现实。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七七八八的梦想,我就不多说了。总之,所有我能想、敢想的,就这么陆陆续续的实现了,完全超过了我的预期。我不清楚,是我的要求太低,所以才那么容易满足?还是我人品大爆发,感动了上帝?
无论如何,我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上苍如此眷顾我,我不敢再多奢求,所以我把28岁的那一天,认定为我这一生的终点。之后的酸甜苦辣,都是生命对我的额外奖励。从此,我过得无比轻松,不再为某天身体的死亡而忧虑;更不会为了明天的面包和牛奶发愁。
这种在奖励中继续生活的感觉是奇妙的,很多以前我会担心和害怕而不敢做的事情,也敢于尝试了。换作以前,我是坚决不想生小孩的,然而当我觉得自己是在过着额外的日子,我什么都不担心了,就生一个试试呗!
古话说,敝帚自珍,连自己的一把破扫帚都要当成宝贝,更别说是生命给我的奖励了,我自然是格外的珍惜。从怀孕到产后,再到养育小孩,我不仅没请保姆、月嫂,连自己的亲妈想来法国帮忙,我也拒绝了,唯一的帮手只有老公。因为我想仔仔细细,真真切切的感受与这个小生命在一起的每一秒。有些人认为照顾小孩吃喝拉撒是苦差事,可在我这里,它们都是极其稀罕的体验,转眼宝宝就长大了,很多事情你再想做都没有机会了。所以,我根本舍不得把它们让给别人去做。
以前一直不敢写东西,因为担心写的不好,还没动笔就倍感压力,可是现在不同了,这额外的日子,闲着也是闲着,想写就写,写成什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把日子过得充实有意义,对得起这份奖励就好。
有时,我睁开眼,就告诉自己,又是一天额外的奖励,我该怎么过才对得起这一天呢?所以,我都挑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做。我不再存钱,把积蓄都用来旅行;我停止了无聊的工作,把充足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儿子成长......
这样的日子里,经常会有朋友对我说,“你真乐观!”“你真想得开!”“你心态真好!”......当然也少不了“你真是个奇葩!”之类的。多开心呀,因为这些也是奖励的一部分。
我暂且把这种人生终点说称为“28岁后,每一天都是额外奖励。”
与“28岁已死,82岁才埋。”相比,同样是在28岁就认为已到了人生终点的人,之后的每一天是无望的重复,还是额外的奖励,有时候全在于一念之差。
正如,帕斯卡·梅西耶在小说《里斯本夜车》里写的那样,“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如何生活,而在于如何设想生活。”
身体何时消亡,我们无法掌控,但是每一天要活成什么样,可全靠我们自己哦!
需要在国内阅读文章的,请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 书闲时间 或直接微信:58508994
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