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設展覽 »對日抗戰http://museum.mnd.gov.tw/Publish.aspx?cnid=1442&p=12106
一、盧溝橋事變
民國26年7月7日深夜,日軍在盧溝橋附近非法實彈演習,藉口1名士兵失蹤為由,要求進入宛平縣加以調查,被我守軍拒絕。隔日凌晨,日軍往盧溝橋進逼,隨即向我第29軍37師吉星文團開始進攻,史稱「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陸軍第29軍的官兵打響了對日八年抗戰的第1槍,揭開我國全面抗擊日寇的序幕。
二、開戰前中日兵力比較
我國兵制落後,直到國民政府於民國22年頒布「兵役法」前,仍沿用募兵制,其後兵役法雖已頒布,但因戶口未清查、管區未建立,徵兵制度延至民國25年3月才部分實施。且陸、海、空三軍新兵器皆不能自製,必須自國外採購,不若日本已實施徵兵制多年,不但兵員訓練有素,且裝備精良,因此中日雙方軍力相差懸殊。
開戰前中日兵力比較 區分 | 中國 | 日本 |
兵員 | 現役兵170萬餘人 壯丁訓練完成者50萬人 (訓練將完成者約100萬人) 各學校受訓預備軍士1萬7,490人 合格候補軍官888人 | 戰鬥兵199萬7千人 補充兵248萬4千人 |
陸軍 | 步兵師182個,獨立旅46個 騎兵師9個,獨立旅6個 砲兵旅4個,獨立團20個 | 師團46個 |
海軍 | 艦艇11萬噸 | 艦艇約119萬餘噸 |
空軍 | 飛機約600架 | 飛機約2,700架 |
資料來源:
1.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民國72年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出版
2.教育部:「中華民國建國史」,民國80年國立編譯館出版
三、廬山宣言
民國26年7月17日,盧溝橋事變後的第10天,蔣中正委員長在江西廬山發表談話:「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最後關頭一到,我們只有抗戰到底,犧牲到底,唯有犧牲到底的決心,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若是徬徨不定,妄圖苟安,便會陷民族於萬劫不復之地。」「我們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我們不求戰爭,但可能被迫自衛。」說明了我國嚴正立場與最後底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