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下知觉是一种无意识知觉。
无意识知觉的研究较早开始于 Poetz(1917),当然,更早的还可追溯到莱布尼兹。
20 世纪 50 年代,Klein和他的同事做了大量工作大大推动了无意识
知觉的研究。最初的研究发现,无意识知觉对刺激主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加以分析,如一个人能加工单词的物理的、甚至正字法的特征,却不能识别单词的意义;在典型的“盲视”现象中,盲视病人能够无意识地对运动、波长、朝向、空间定位或这些特征结合进行辨别,但却不能报告刺激的内容。而在过去的 20 年左右的时间里,许多研究人员把注意力转向探讨无意识知觉能否进行刺激深层加工,如无意识语义启动。尤其自 Marcel(1983)的经典性研究开始,已经发展出了大量的复杂方法加以研究,并宣称获得了无意识语义加工的证据,但是,这一研究结论,尚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主要原因在于,自阈下知觉启动现象被发现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有关被试对所呈现刺激的觉知状态的争论,即被试是否意识到了或觉知到了自己的知觉行为。由于有效的觉知状态的测量是阈下知觉启动是否产生的逻辑前提,因此,对可靠而准确的测量方法的寻求成为阈下知觉研究无法回避的中心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