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名文集

路漫漫其修远兮,有谁能到尽头?人生之短暂兮,走完则无悔!命运之不济兮,无顾则不惧!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陕西出现又一个“周老虎”事件

(2009-09-19 09:12:19) 下一个
臭名远扬的陕西“周老虎”事件结束不久,不甘寂寞的西北落后省份陕西又有“惊世的重大发现”:某个煤矿通讯员出生的“记者”,“几乎穷家荡产,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沿着当年司马公的路线考察,发现了黄帝城,证明了黄帝的一切和生地”,还写出了几百万字的《黄帝传》,近日,与“陕西林业局”有着共同使命的“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三秦出版社、铜川日报社、铜川市文联、铜川市作家协会、铜川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铜川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黄陵县文联主办的李延军长篇小说《黄帝传》(北京)研讨会,于2009830日上午930分在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召开。”还有比“副局长”更牛的白烨10多位在京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诗人、知名人士参加研讨。会上,“三秦出版社介绍了抢抓和策划包装重大题材作品的经验。” “在京的专家学者、文学评论家纷纷发言,” 《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像把“周老虎”推向《自然》、《科学》杂志那样,把这本小说誉为:“一部再现黄帝时代的社会风貌、历史进程和黄帝一生经历的长篇小说”。这本书“丰富的创造成果——从文字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发明创造的大汇集;博大的精神家园——从八卦、阴阳、星相、风水到养生、治国与统兵等各种理论的阐述。 ” 还有甚者,一家地方报纸说:这本《黄帝传》“以丰富的研究及实地考证成果和黄帝一生的‘生命线’为基准,标定了国内各个黄帝纪念地的历史坐标,形象而公正地回答了目前社会上甚嚣尘上的关于黄帝葬地、纪念地的‘祭祖乱象’问题及相关的学术问题,对宣传维护黄帝陵的尊严和崇高历史地位有重要现实意义。”虽然我们还没有见到像当年“周老虎”事件那样的强烈反应,但本人觉得理应向世人真实地反应和评论一下这个“发现”是否属实:

首先看看关于“发现黄帝城”。其实,关于黄帝的研究岂止三十年?当年著《史记》的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意思是说“五帝的年代太遥远了,最早的《尚书》是从尧舜开始。大家提起黄帝,文字不够典雅,士大夫们也说不清为什么。”于是,司马公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至于黄帝出生在哪里,如何成长的,一概未提,含糊地开始了中华历史。直到了近代,人们却把所有的华夏文明归功于这位当时不怎么受人恭敬的老祖宗。关于黄帝的出生地,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甘肃天水的轩辕谷、河南的新郑、山东的曲阜。

一年前,中央电视台的《探索与发现》报道说,在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的台地上,发现了“黄帝城”,也认为“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涿鹿城,如果这座城真的是黄帝的都城,那么史学界苦苦找寻的华夏文明的根就有了源头。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提出异议:“司马迁撰写《史记·五帝本记》是在公元前91年,距离黄帝时代将近3000年。在这一历史长河里,涿鹿这个地名是怎么被传承下来的?要弄清楚这座城究竟是不是黄帝城,只有一种科学手段,那就是借助考古发掘,做进一步的探索。”可这位像周正义一样胆大、穷得快要发疯,急于致富的农民,就凭“沿着司马公的路线走了一圈”,还是主要“依靠当地传说”和自己的“亲自实地考察”,在没有文物佐证、没有历史文献和地理文化根据,就大言不惭地宣称他发现了真实的“黄帝城”,“标定了国内各个黄帝纪念地的历史坐标,形象而公正地回答了目前社会上甚嚣尘上的关于黄帝葬地、纪念地的‘祭祖乱象’问题及相关的学术问题”,“证明了黄帝的一切和生地”。也就解决了几千年的谜团和历史遗留问题,叫别人不要再“乱祭祖”及“学术争论”。真是比周正义有过之而不及,用不知天高地厚、厚颜无耻来形容这位“记者”,再恰当不过。话又说回来,不论这位“记者”宣称有什么重大发现,并不重要和可怕、可笑、可恨,而可怕、可笑、可恨的是,“多位在京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诗人、知名人士参加研讨”,给予充分可定,还有当地政府的直接参与、鼓动、包装,就像当年气功和特异功能流行全国、华南虎再现陕西、一只鸡一月下了一百个鸡蛋、江南水稻亩产一万斤,以及如今在明星做秀下的“优质产品”的种种事件一样,祸害着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

再来看看这本《黄帝传》是如何“再现黄帝时代的社会风貌、历史进程和黄帝一生经历”的。我没有机会看到小说的全部,只是历年来在作者的博客中所帖出的“精华”片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位黄帝的确凿人是如何“再现”黄帝时代的“社会风貌”、“历史进程”的。

 “人心齐,泰山移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终取胜的法码是人心,民心,是老百姓,是人民!”我不知道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不知当时的“语言文化”,但我敢肯定地说,这些词语在先秦文化、文献中从来没有见过。这好像《大话西游》中的女妖精说唐僧“哥哥你好酷耶”一样,可人家没说是反应当时“社会风貌”,只是娱乐而已。他却要美化到反应社会风貌的水平,太差劲了!

“刀斧手手起刀落,“唰!”“唰!”“唰!”,鲜血如喷泉怒射,人头一个一个接连飞出,滚落台下,“观众”一哄而上,抢着上前用脚踢……”我不知道那位刀斧手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刀,有如此快,这样的刀,只有硕大、锋利的特质钢刀,才有如此的效果,不知道五千年前,咱们的老祖宗的是不是有了铜的兵器,即便是有,直到商代,人们所见到的还是铜剑、茅、戈等一类用于刺、割、划的兵器,主要用于“砍”功能的刀,是在战国前后铁器的发明,草原上有了骑兵后才出现,因为,铜质太软,那经得起“砍”?非卷刃不可,要想做到,手气刀落,“唰!”“唰!”“唰!”,“人头一个一个接连飞出”恐怕只有陕西的这位“黄帝的后裔”了!显然是“山寨”了菜市场行刑的场景,说成是黄帝时代。就像是说:“说是迟,那是快,朱元璋拔出了盒子枪,叭的一声,冲过来元将从马上飞了出去。。”这就是黄帝时代的生产水平和历史风貌?

“克城内忽然火光四起,喊杀声不断,一片鬼哭狼嚎,乱作一团。鬽和魀、魋、魖、魌带着亲信卫兵见人就杀,一片腥风血雨,烈焰冲天……四面的城门也被打开了。”这好像是梁山好汉攻破城池后的情景吧?那个时候,哪里来的城?还有四面的城门?还有将军带着“亲信卫兵”?是明朝陕西的李自成吧?

再看看“波澜壮阔”、“气势宏大”的这一幕吧:

黄帝的部将(这位记者根本不懂的军队史)沮诵开始高声朗读东征檄文:“讨逆檄文——神农之季,炎帝之秋,东有蚩尤,犯上作乱,危及帝位;天下大乱,昊天将倾,黎民百姓,生灵涂炭,水深火热;轩辕不才,临危受命,欲回天倾,摄政天下,共讨逆贼;大道一举,天下向往,华夏一心,群策群力,还我河山!”

应龙带头高呼:“还我河山!”

“还我河山!”“还我河山!”的呼声,又一次响彻黄河西岸。

 

这种场面恐怕只有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用过,看来五千前我的老祖宗就知道了“还我河山!”的革命口号!什么“临危受命,欲回天倾,摄政天下,共讨逆贼;大道一举,天下向往,华夏一心,群策群力,还我河山!”简直是一个历史、文化白痴在写黄帝!

 

全书都是垃圾,满嘴胡说。

 

沮诵让伺者将画在兽皮上的作战示意图铺在地上,大家聚笼过来。轩辕特别咛嘱南路的主将挥道:“从今晚开始,只留空营,保持巡逻、值守的表相,其他所有人马,要星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到三门峡,突过黄河……”这大概是抄袭霍去病远击匈奴的场面吧?

 

应龙指着北路的进军路线对歧伯道:“北路的,也要尽快越过黄河,开辟出稳固的保障线,一定要在中路到达河东的时候,及时保障军需供应。”应该是赵匡胤下河东的片段。原始战争哪儿来的“保障线”,“军需”供应?

 

 看着群情激奋的场面,应龙开始点将:“请各路主将、副将上台受拜——”  
  “请各路主将、副将上台受拜——”“请各路主将、副将上台受拜——”这种仪式,汉代后才见到,是刘邦拜将把?

 

轩辕面对着应龙行过叩拜礼后,从沮诵手中将一把玉剑郑重地交到应龙手中。应龙跪接过玉剑后,猛然站起,将玉剑刺向东天,三呼:“华夏必胜!轩辕必胜!东征必胜!”白痴一个,有那么好的钢刀、轩辕宝剑不用,最高将军用玉剑?

 

“把家里现有的酒喝得一滴不剩了,魅和魀还不尽兴,龙伯取过几个酒罐子往儿子小龙手中一塞,递个眼神儿,用暗语叫夏日里帮自己一起干摆渡活儿的孩子:“快去打酒(九)去!”小龙一开始没听明白龙伯话中的意思,看这两个人一来就大吃二喝,把家中的酒都给喝完了,正生闷气呢,龙伯却塞给他酒罐子,让他再去打酒。”那个时候就有了买卖市场,还有人专卖酒?

 

“又将一个写在丝帛上的礼品清单递上,宁封郑重其事地一一将这些转交到中黄子手中。”能告诉大家,那个时候就用会在丝上写字,还列出清单?现在已知的甲骨问不过几十个,我不知道比甲骨问出现还早的黄帝时代有多上个问字,丰富的到可以列出礼单?脑子一定有问题!

 

还说什么该书“从八卦、阴阳、星相、风水到养生、治国与统兵等各种理论的阐述”,我没有看到有关内容,但看到有关黄帝教子的一些片段,现在找不到原文,基本上是无耻的历史倒转,把金庸小说中的一些武林、气功一类的描述,说成是黄帝,无聊、可笑无耻至极。

 

以上这些,只是作者曾经贴出的“精华”,可以想象全书是什么样的垃圾了。如果只是小说,写什么都可以,就是里面有“我特喜欢你,酷呆了”,也没关系,大家只当作笑料而已。刘兰芳就把黄帝的故事按《杨家将》来写,大家也没有什么议论,小说、娱乐而已。可经过这么多的“名人”,“专家”的“研讨”,“肯定”,又有许多“协会”、政府“部门”的鉴定、包装,把它说成是“学术”作品,解决了纷争,“再现”黄帝时代的“社会风貌”、“历史进程”,就是一帮狼狈为奸、互相利用、沽名钓誉、不负责热、祸害万民的人渣,其对社会的危害不亚于“周老虎”,希望以打假为责任的方舟子和其他黄帝研究的人和单位能做进一步深刻的调查,像打死“周老虎”一样,将这一事件和有黄帝的研究和争论,公布于世,以免全世界自称是炎黄子孙的蒙受其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