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名文集

路漫漫其修远兮,有谁能到尽头?人生之短暂兮,走完则无悔!命运之不济兮,无顾则不惧!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诗词之我见

(2006-01-07 05:47:26) 下一个
中国之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何为诗?何为词?《文心雕龙·乐府》中曰:“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诗乃歌词也。而词也是为配乐的歌词,但来自民间。本来诗词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可后来被“穷酸”们加上一些条条框框,特别是明、清两代的“老八股”们,使的它变为“读书”人们专用的游戏。“如果人人都懂律、会写诗词,我们往哪儿搁?”没有用“雅词”的诗就被谑称为“打油诗”、“顺口流”,使得源于民间的诗词与普通劳动者隔离。其实唐诗,特别古诗词,没有那么多的规定,现在关于律诗的许多规定,是后人逐级加上去,有些是硬规定的,还有的甚至是“钦定”的,为的是在评选“八股文”时有统一的标准,这就大地限制了律诗的发展与创新。李白一人就有七千多首诗词,唐宋的那一位文豪没有上千首诗词?可流传和人们知道的又有多少呢?唐诗、宋词之精华也不过“三百首”,“三千首”,看来好诗词率也不过是万分之几而已。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吾等乎? 其实,宋人就已经感觉到了律诗限制太死的不足,就发展了词,律诗“千篇一律”,太死板,限制了诗人的发挥,而宋词则不同,据说有几千个词牌子,三言、两语,长短不限;有平韵,有仄韵,有一韵到底,有中间换韵,相当灵活,可以说,在宋朝,没有规定,而后来人大都按照前人的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词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了诗的别体,所以叫“写诗填词。”律诗只用平韵,几乎砍掉了一大半汉字,常用汉字不过七、八千,要表达的也就是“喜怒哀乐”和思想感情等,好词、好句,前人能用的多已用过,加上一大堆死规则,所以对后人来讲,写出一首格律、押韵、平仄等都达满分的律诗,谈何容易?由于对律诗加了许多条条框框,使得它在唐朝成为顶峰,也就走进了死胡同。看看吧,明清两代的哪些“穷酸”们,对诗词就像对女人一样,用一束又臭又长的布带子裹起来,整天地平仄、对仗,除了在玩游戏式的对联应用的出色外,有多少诗词可与唐、宋人比?这就叫“作茧自缚”。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可以自由的发表、交流,由于不是正式出版物,作者可以不受那些“裹脚布”束缚手脚而尽情地创作、交流,使得爱好诗词的人们越来越多,作者越来越多,如此下去,我认为,对诗词,特别是律诗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真正的作家和推动其发展的人物,不是所谓的“科班出身”,懂得规则越多,越难写出好诗词,更不会创作、革新。他们最喜欢比赛会、研讨会,最能表现的地方只是在“歌咏比赛”,“诗词大赛”,还有“演讲会”上当评委、做裁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什么“李白思想探索”,“杜X诗词评”,“苏X词选集”,用自己的思想,揣摩古人,仅此而已。 请看一些例子:如果圣人们“犯律”、“出规”,就说“张X、王X岂能不知,一定是…..(一大堆有鼻子有眼的猜想)。请看杜老先生的《白帝》的头两句:“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按律,第二句中第一、二两字该用“平平”,而老人家用了“仄仄”,十六字中,六字重复。可“穷酸”们把它说的头头是道,就好像杜老先生告诉他的一样。反过来,如果我们用了,有人肯定说不对,是犯规。 如果古人“出韵”就可以解释为:其一、那时格律和现在不一样;二、这个字那时候读那个音;再三、那可能是方言。既然方言都可以用,那么用现代语言写古诗词或律诗有何不妥?出韵就出韵,谁不出韵?谁规定不能出韵?为什么古人就不会出韵?却要牵强附会的解释一大堆。有时候,你会发现,这样是最好的,为什么非要死套规矩不成?有时候,缺陷可以表达最高的艺术,维纳斯不就这样吗?硬要加上两只胳膊,就不会出轨。运动员有时候“犯规”,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球,不得不犯,非不知也!

有好多词句、成语、典故非常优美,但被做者为了平仄、押韵等,前后调换、本末倒置,失去了句子的精确表达性,出现许多必须由作者注解的地方,否则,让读者不知所云,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失去了作品的本意。例如,“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我不知多少人懂得其涵义,本人只是在一次偶尔有别人的解释下才懂,就是为了平仄,才把一个典故前后改的乱七八糟。 在现代人所作的诗词中,本人最崇拜毛泽东,而所谓的文学家胡适对毛的诗词百般挑剔、吹毛求疵,甚至于攻击、嘲笑。胡适先生要比毛泽东的学问高很多,格律、词规比毛知道的多,但胡适的诗词不见的比毛的好、有气魄,可就仗着自己知道的规矩多,就讽刺毛,这可能与他个人与毛的关系有关,但借此嘲笑毛,就显得自己的修养太差! 在这里,我以一首打油诗结束:

我们重视现代语,
管它甚么平水韵?
买履切莫学郑人,
勇于实践理自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