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岳飞
(2005-11-18 04:44:24)
下一个
岳飞在中国似乎是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是民族英雄的典范,也是历史冤案受害者的代表。提起岳飞,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痛骂昏君赵构和奸臣秦桧,无一人对岳飞的所作所为提出任何议论。可这桩历史悲剧之所以发生,岳飞并不是无一过错,在下看来,他至少有以下四点不足:
1.错误的政治口号失去了皇帝的支持 北宋初亡,上自朝廷,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喊着“直捣黄龙,迎接二圣回朝”,体现了全民的心愿。可当康王赵构坐稳了皇帝后,这个愿望只是一个口号而已,对南宋朝廷而言,失去半辟江山虽然可痛,可要比二圣回朝后会失去皇位好的多,所以,当众将稳定了半辟江山后,迎接二圣回朝已不是赵构一伙的真心事了。这徽钦“二圣”实际上是一对误国、丧国之昏君,接他们何用?可岳飞一直奉其为教条,始终坚持不懈地实行,根本不顾时局和人心之变化,从根本上触动了南宋皇帝的担心,使得赵构对岳飞从完全相信和全力支持,逐渐地变为怀疑和反对。想想看,皇帝不愿干、不支持的事,大臣如何能成?
2.政治和军事上,没有灵活性,一昧地进攻 两国交兵,特别是和一个强大于自己的国家交战,无论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局部时间和地点要以和求战,以战求和,面对强大的敌人,如何能一鼓作气地将对方消灭?当时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军事家,而是兀术,非等闲之辈。看看兀术是如何表现的:胜时追击,败时立即求和,蓄积力量后马上又来。这点上,老毛领导的共产党表现的非常出色。要记住你的目的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江山、利益。岳飞在着一点上作的太差,无论皇帝咋么想,宰相、大臣们如何反对,其他人劝解,金国的求和,他就是不许,只知道打、打、打,整个一个匹夫之勇。如果他能表现出一些灵活性的话,比如说,提出以土地和解的条件,给自己一些时间和必要的准备,等等,非要把人逼到死角,使自己内外交困,失去了一切。
3.不知道为谁而战,违背了君臣之道 要说为民族、百姓而战,在封建社会只是一种口号而已,说穿了,就是为了皇帝、朝廷而战,“普天之下,莫属王土”。虽然肩负民族大业,但为臣者只是皇帝的一个走狗而已。君喜则兴,君怒则亡,如因自认为民族大业而忘圣命,就会自取灭亡,除非自立为王而能自主。就在岳飞节节胜利的时候,岳飞的一意表现,使的皇帝对他的信任变为零,所以就连连发出十二道金牌令,命其退兵,可岳飞仍然作出了错误的决定,抗命不遵。我想,历史就那么巧合,当时赵构深知岳飞会居功抗命,但又知他没胆量反叛,所以就将十二道金牌令以次连续发出,不给岳飞时间考虑,而且,只要你没有执行第一道令,便是抗旨不遵了。岳飞却恰恰地上了当,他理应知道抗旨不遵必是死罪,如果在收到第一道金牌令后,立即上书,表示执行,但请明需要时间,给自己留有余地。正是由于他居功自敖,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才敢再而三地抗命,可却抗不过皇帝的十二道金牌令,这就是他的悲剧的开始。
4.不该空手回朝 自知犯了必死之罪,还侥幸皇帝会看功劳、念旧情饶了他,所以未带一兵一卒,与岳云只身回朝,真是愚蠢。既然敢抗旨,在自己、军队和国家生死攸关的时候,应当作出果断的决策,移大军南下,发告于天下,“清君侧,除奸臣”,逼皇帝除去秦桧,不仅会挽救自己、岳家军以至于大宋,从此就可以大展自己的宏图了,可他偏偏为了背上“精忠报国”的大字,选择了错误的、灭顶的决定,如果他能多为大宋百姓、岳家军和将士们想一想,也许不会作出那样错误的决策,真是图名者亡己也! 抗旨不遵,株连九族,秦桧、赵构只杀了岳飞父子二人,说明了朝廷的心虚和对岳飞功劳的肯定,一个“莫须有”,多好的罪名,非常适合岳。人们大骂秦桧、赵构,其实不然,扣心问问你自己,如果你是皇帝,当时会咋么作?李世民为了皇位,杀兄、诛弟,国民党和蒋介石为了权利,何尝没有放弃民族利益、屈杀将军? 对于岳飞的历史悲剧,小子以诗为叹:
背负精忠太沉重,
惨遭不幸己错为。
英雄志小误大事,
走向断头非秦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