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这个概念不符合史实
(2014-02-14 22:38:54)
下一个
现代汉语这个概念不符合史实
― 对「现代汉语是当今的主流概念」一文的回应
化名为“京师汉儒”的那位学者在「现代汉语是当今的主流概念」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论点,即汉语和中文是同一个概念,而现代汉语这个词也早就有了,并且早已是当今的主流,所以,提出现代中文的概念有点儿多余。其实,我之所以在「现代中文与中文语言改革」一文中提出现代中文的概念,实在是因为现代汉语这个词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尽管在不少字典和百科全书的解释中,汉语和中文是同一个概念,但从字面上来理解,汉语和中文这两个词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这就像蒙语、藏语、客家话与中文不属于同一个概念一样。1980年第一版的《新华词典》对于汉语的定义也还是“汉族的语言”。这说明,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包括某些学界和官方人士,并不认为汉语和中文是同一个概念。
1980年第一版的《新华词典》在对于汉语的解释中还有一句话:“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是普通话”。这可能就是现代汉语这个词最早的来源和最有权威的定义了,因为这一版《新华词典》是国务院科教组,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出版工作座谈会上的指示,于1971年所组织的一个词典编纂组而编纂的。而这个词典编纂组则由26 位大中学校教师和两名商务印书馆的编辑所组成。据说目前中国官方对于普通话的定义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恕我孤陋寡闻,实不知道这个语句不通的定义出自哪一条法律或法规。即使真有这样一个官方的定义,难道那种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就真的可以属于汉语或现代汉语了吗?
许多外国人并不这样看。普通话在英文中被称为Mandarin,也就是满洲话。在他们的眼里,普通话与满洲话,即自清代以来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中国官方语言,在语音上和语言习惯上没有太大的区别。而这一地区则包括了北京地区和东北地区。应该说,这的确是一个事实。
从历史来看,从东晋司马氏王室南迁、即五代十国时期到清朝末代皇帝宣统退位的1608年之中,汉族在包括北京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内中国北方地区掌握政权的时间,比其他少数民族在这个地区掌握政权的时间要短。在这1608年之中,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在中国北方地区掌握政权的时间,长达1006年,约占全部时间的62.57%。而汉族所建立的隋朝、唐朝和明朝,在这一地区掌握政权的时间,总共才602年,约占全部时间的37.43%。北宋虽然也是汉族所建立的朝代,但北宋基本上没有掌握这一地区的政权。根据这一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普通话形成的因素决不可能仅仅来自于汉语。这种因素只能来自于包括汉族在内的多个民族的多种语言。
新文化运动的那些前辈们对于这一点是看得十分清楚的,所以,从那时起,大家就把那种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并由官方推广的语言称为国语或国文。直到现在台湾那边还在使用这样的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对于这一点也是看得十分清楚的,所以,尽管国语被改称为普通话,但毕竟没有被称为汉语或现代汉语。
汉语这个词的词义是比较狭窄的,即使这个词包括了汉字文字表达的内涵,又在其前面冠以“现代”这个形容词,也无法改变其比较狭窄的词义。自从现代汉语这个词出现之后,现代汉语甚至汉语的称呼从八十年代开始,已经取代了中文这个称呼而占据了各个领域,就连一些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名称中也使用了汉语这个词,例如: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职业汉语测试中心、等等。坦率地说,这种用法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内部团结。
我之所以提出现代中文的概念来取代现代汉语的概念,是因为现代中文的概念具有可以包容各种地方语言和民族语言的内涵,从而,这个概念更符合百年来中文语言改革的事实、以及中国数千年文化历史的事实,并且,更加有利于民族和睦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内部团结。我提出现代中文这个概念的用意,不过是想引起大家的思考,这与我个人有没有名气,应该没有什么关系。
化名为“京师汉儒”的那位学者在「现代汉语是当今的主流概念」一文中还提到了一个疑问,即当今的史学家中可能没有人认可“胡适和陈独秀发起的白话文运动,推动了中文语言改革”的说法。首先我需要说明一下,胡适和陈独秀发起的是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只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部分。说实话,我确实不知道当今的史学家中有没有人认可上述说法,但我却知道,我至今还没有听说过当今的哪位史学家否定这种说法。
那位自称“京师汉儒”的学者还认为,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语言上发生的变化,不是改革而是演变,因为这些变化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种看法显然不符合事实。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中文口语表达与文字表达上的统一,而这个目标也确实得到了实现。难道那位自称“京师汉儒”的学者所写的文章,用的不是白话文吗?
中文语言改革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所出现的各种语言现象,都将经受亿万万人的选择和淘汰。这些语言现象无论被人看成为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其实都不能代表中文语言改革这个全过程。在中文语言改革这个过程中,许多用语都只是暂时的,特别是那些流行用语。例如,文革时期的许多带有特定政治色彩的用语,早已没人再用了。就连文革之后流行于一时的“盖了”、“盖了帽了”、“侃大山”等词汇或用语,也已被新一代的流行语,如“酷了”、“顶一个”、“土豪”、“大妈”之类的词汇或用语所代替。
产生于中文语言改革之中的现代中文是一种开放的语言。这种开放性使现代中文能够吸收来自其它语言的优点,并使其自身得到更新。这种开放性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自信、包容和博大的胸怀。由此来看,汉字里夹杂着几个英文字母,恐怕也未必一定是一件坏事。
原文首次发表于2013年12月24日,现代中文语法网/学术讲台
网址:http://www.grammarofcontemporary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