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清朝百姓和官员支持八国联军的历史照片 -稗官野记

(2015-08-17 17:05:26) 下一个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皇城,皇室和大臣们竞相逃命。当时的清兵和义和团兵不下20万,大清和八国联军比例约10:1。装备上清兵一样不缺,而八国联军的重武器还不如守城的清兵多。然而清兵逃了个精光!留下了穿布衣长衫的百姓,也留下了这张真实的民众竞相扶梯相助八国联军的照片,不折不扣的“扶洋灭清”。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时,守卫天津的直隶提督聂士成请求周边义和团支援,谁知义和团却见死不救,眼睁睁的看着清军与洋人血肉相搏,清军寡不敌众后撤时,率先撒丫子逃跑的恰是天津义和团。更可恶的是,天津义和团还趁清军力战不支时,从背后攻击清军!原因仅仅是为了报聂士成的“私仇”,哀哉,可怜数千清军,一面要抵御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一面要防着义和团的大刀长矛。当天津保卫战打到最激烈的阶段,又快马飞报聂士成,说义和团抄了他的家,把聂士成老母亲在内的全家老少杀得一个不留,聂士成听了顿了一下,只平静的说了一声“好。”然后肃穆的整好衣冠,向对面的八国联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决死的进攻。最后,聂士成战至全身破碎,德军将他的尸体用毛毯军旗包裹好恭敬地交还给清军。聂士成尽了一个军人的天职。而今天的历史教科书,写满了“义和团英勇保卫天津”的传奇。 
 
  聂士成始终认为义和团不可能“扶清灭洋”,救国于危。他曾亲自观看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表演,当场揭穿了农民们的把戏:先装枪弹,再装火药,发火之后,火药在前,只见烟火喷出,枪弹不是被火药推出的而是带出的,所以伤不了人。聂士成当场杀了那个搞骗术的农民。当清廷为了对抗洋人而宣布义和团为“义民”时,义和团向清廷提出的惟一条件是:杀聂士成。今天的人说起那段历史,仿佛中国人都痛不欲生,甚至匪夷所思,感觉突然从康乾盛世的神仙生活中掉到无比苦难的地狱了,中国人民也空前地爱国,空前地支持满清政府对外作战。事实并不是如此。别的不说,至少,在洋人与满清作战的时候,老百姓对于统治他们的满清,没有表现出什么热情。老百姓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在看朝廷和外夷的战争。
 
  说到鸦片战争,教科书中总是说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三元里人民投入反抗侵略的战争。事实上,中国老百姓并没有组织反抗。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只是在三元里,人们听说英军强奸当地女人之后,三元里的百姓才投入战斗,但这与保卫满清国家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舰队突破虎门要塞,沿珠江北上之时,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他们以冷漠的、十分平静的神情观看自己的朝廷与外夷的战事,好似在观看一场表演,当挂青龙黄旗的官船被击沉清军纷纷跳水,两岸居民竟然发出象看马戏看到精彩处的嘘嘘声。
 
 
  尤其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百姓、旗人等乘火打劫,皇家珍宝被洋人和当地百姓抢劫一空。百姓并没有对于皇家的财产产生什么爱戴之心,手下留情。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英国)誓必毁为平地!”命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三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对于洋人放火烧毁圆明园,当时的老百姓也没有表现出什么愤怒。在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争夺江山的战争,何尝不是杀人放火的勾当呢?把被征服者的宫殿一把火烧掉就是胜利的最好证明,中国历史就是在不断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建宫殿,不断地在战火纷纷中烧宫殿的轮回中循环的。 
 
 
 
      【图2】这是一张珍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的老照片,记载了八国联军1900年8月14日攻入北京城的历史瞬间。地点在广渠门一带,是北京外城城墙东侧的唯一一座城门,此地属于市郊。联军正在顺外城的下水道攻入城内,2个小时解决战斗。让人惊讶的是,当他们爬上岸时,京城百姓居然齐齐站在河沿作围观状。按照今天教科书上的解释,八国联军打进京城,应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才是,京城百姓起码应该和慈禧太后一样四散逃亡躲避战火。然而我们从照片中,却没有看到百姓表现出害怕的样子,而是袖着手,抻着脖,平静地围观,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看热闹神态——可以肯定,爬下水道绝对有“带路党”带路。
 
 
 
 
  【图3】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独轮车队为联军送粮草进城,“天津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图4】当地民船组成的运输船队 通过白河往北京为八国联军运送物资,一幅“军民鱼水情”景象。 
 
  老百姓的冷漠,今天的爱国者或“爱国贼”们或者会否认,或者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者要痛斥他们是汉奸,觉悟不高。事实上,对于苦难深重的中国老百姓来说,他们在数千年中的宿命就是被一伙伙的强盗强行统治。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对于百姓的关心程度并不会超过一个强盗对于自己保护对象的关心程度。地域辽阔的这个国家,是统治者的私产,人口众多的百姓,不过是给统治者生产财富的苦力,给统治者保卫江山的兵源。不管是哪个朝代,不管是哪些人当政,老百姓的这种宿命是无法改变的。满清是通过残酷屠杀和恐怖,强加在汉族人头上的外来统治者,异族征服者。执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血洗扬州嘉定,将猪尾巴作为征服和忠诚的标志强加在中国人头顶的耻辱,在洋人到来的时候,中国人或许并没有完全忘记。
 
  与远方入侵的洋人相比,高高在上进行高压统治的满清统治者又何偿有更大的合法性。所以,当鸦片战争打响的时候,老百姓冷漠地看满清和洋人开战,甚至怀着幸灾乐祸的心情看昔日不可一世的凶残的满清征服者压迫者被更为厉害的洋人打的人仰马翻。这或许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呢。对于苦难深重的老百姓来说,既然被奴役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被洋人奴役,与被满人奴役,有什么不同呢?据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看清军失败的笑话时,英军统帅巴夏里目击此景,十分疑惑不解,问其买办何以至此,买办曰:“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国家不过是统治者的私产,是人家的国家,朝廷从来不把老百姓当人看待,这样的国家,朝廷,官府,与老百姓何干呢?
 
 
  更加雷人的是,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政府官员派大臣官员,叩首下跪,向八国联军用大轿送去两面锦旗,用以褒奖八国联军在攻打北京的所作所为。 

 

一面“万国咸喜”,类似“大世界共荣圈”或“世界共享大和谐”的意思。 

 

一面“祝效华封” (祝其寿,祝其福,祝其多男子) 。典故出《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尧曰:‘辞。’‘使圣人富。’ 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 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 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万国咸喜”者,中国独哀。奸杀抢掠瓜分完毕,那有万国不咸喜的?好比强奸得手,欲望满足,总该开恩,不至于奸后再杀人灭口吧?

 

“祝效华封”者,若强盗侥幸为圣人,则当效尧帝,虽有“寿、富、多男”三祝而不受用,以道德文明统驭中国,咱们已准备着服气了;若强盗不幸非圣人,祝愿打仗的更长寿、抢钱的更富有、还保证兵源不断,多生些未来的殖民者,这表明咱也准备好臣服武威,准备千岁万代地受用了。

 

中国人处心积虑,咬文嚼字,金发碧眼能看得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十全老人 回复 悄悄话 国家本来就不是老百姓的,一切的一切都“与己无关”。老百姓活着的目的就是纳税当差,象动物一样繁衍,谁来统治不是一样呢?今天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谁还会相信初中历史书讲的那些所谓人民群众如何如何的谎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