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宁的故事-1

(2017-09-28 12:31:12) 下一个

第一篇:

要写宁, 就得从头说起, 宁呱呱落地时, 正赶上上海哄哄烈烈搞支内建设, 名为支援内地建设(以下简称支内), 实际上是害怕台湾蒋匪反攻大陆, 政府决定大规模地把兵工厂从沿海迁到内陆地带, 属于备战备荒中的备战之术。宁的父母所在的兵工厂也在支内之列, 当名单出来后, 外婆就哭了, 她很担心自己最心爱的女儿到了偏远地方要吃苦, 可是特别小资的宁妈妈却很单纯, 她一向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劝导外婆说, 这支内不可怕, 早在古代就有了, 没见那故诗写的,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吗? 这我怎么去了长江头? 就是支内去的。

就这样, 在宁一岁零两天时, 全家和全厂一起, 坐上东方红37号, 从黄埔江开出, 向长江上游开去, 外滩16铺码头上, 留下独自落泪的老外婆。 在船上的几天, 大家都很兴奋, 尤其开到三峡时, 每过一座峰都要引来一群欢呼声, 宁妈妈说, 这是她一生中唯一一次觉得三峡是美丽的, 以后就怨多爱少, 正是这可恨的三峡, 狠狠地把宁一家和故乡隔断。东方红37号在船尾看了七次日出后,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了,这朝天门码头,顾名思义,就是有象天一样高的阶梯,一厂人爬上码头以后,已经只有喘气的份, 接下来, 一百来人就坐上了几辆大卡车, 开了三小时, 然后换船摆渡, 再换卡车, 等到厂长高呼一声到了时, 竟然没有一人呼应, 只有宁哇的一声哭起来, 一天没好好吃奶了, 宁不干了。

新厂建在重庆边远一个叫道角的小镇, 镇上除了有个叫扒壁馆的小餐馆,什么都没有, 只有每周赶集时, 边上有个叫鱼洞的小镇会显的热闹些。 一厂人下车后, 才发现所谓的厂房只有几栋茅屋。 职工宿舍更别提了, 就在几个小坡顶上画了几个大圈, 还没破土呢。 好在那时候, 大家的革命干劲还没彻底挥发点, 很快的, 男人盖房, 女人做饭, 拿出开垦南泥湾的干劲, 没多久, 四大栋四楼高的职工宿舍就建起来, 同时完工的, 还有食堂和一栋办公楼。等大家把一切都建起时, 革命干劲正好也用完了, 接下来, 乡思病象流感一样, 迅速地在全厂蔓延起来, 每天饭后茶余的唯一八挂就是:上海, 因为那时候, 脑子机灵的人已经很快往回撤了, 所有大家讨论的就是谁谁谁要回去了, 用多少钱买回的上海户口, 或是和上海哪位残废青年结合后就以照顾名义调回上海了。  那时候脑子里唯一的念头就是何时回上海, 何时再看到24层的国际饭店, 何时再吃一口南翔的小笼包。 为了捍卫上海人的自恋情结,全厂一至普及上海话, 别说从上海迁来的, 就是来后又在当地招进的重庆人, 也一定要先进厂部办的SSL班, 突击上海话。

天涯海角的物质生活是艰苦的,精神生活更加贫乏, 每年唯一一次的全厂踏青, 就是到离厂最近的渣滓洞白公馆扫墓(就是国民党关江姐华子良的地方),即使是那里, 也要开两小时的车再到。 在革命烈士故事的熏陶下,宁从三岁开始就以小萝卜头为偶像, 每年去一次, 都要去小萝卜头的狱室看一看, 把小头去那铁栏里伸一伸, 似乎想和萝卜头比一比谁的头大。 当然等宁长到七岁时, 发现再当小萝卜头就超龄了, 于是决定给自己换个偶像, 宁很快就定了江姐, 但三思以后, 发现这用竹签刺手指实在太痛苦了, 宁用牙签朝自己小手指里试了一下, 疼的哇哇叫, 觉得这偶像不好当,真要碰到敌人拷打, 宁一定当叛徒, 于是江姐这偶像就放弃了, 最后宁选中了华子良, 不就是装疯卖傻吗, 这还不容易,于是从七岁开始, 华子良代替小萝卜头当了宁的偶像, 从此没再变过。

宁从小学开始, 读书就很用功, 用功的动力不是来自偶像华子良, 而是宁本身的原因: 宁两岁以前, 长的很可爱, 有一头卷发,眼睛也很明亮, 可惜好景不长, 两岁以后, 宁的容貌就渐渐衰退, 等到宁懂事时, 再遇到几年不见的熟人, 直爽的就会说, 啊呀,这个小囡小时候多可爱呀, 现在怎么不好看了? 可怜的宁, 小时候的赞美话一句没听懂, 听到全是大家惋惜的评论。 后来听妈妈讲丑小鸭的故事, 宁就觉得自己的命运和丑小鸭正好相反, 属于小鸭子长在天鹅家, 先可爱, 后可怜那种。

 

故事一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