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为何中国卫星最先发现漂浮物而不是美国?

(2014-03-13 21:36:50) 下一个


 

 
 

中国利用自己的高分一号首先发现疑似客机漂浮物,充分说明中国在卫星图像判读方面比美国卓有成效。
从高分一号的情况来看,对相关海域进行拍照后,肯定是先将图像存储于星载存储器中,等到经过中国上空时回传。

 

中国卫星在海上找到了什么?

多家西方媒体13日纷纷报道了“中国卫星可能发现了马航客机残骸”的消息。据报道,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在“高分一号”卫星3月9日上午11点左右获取的图像中,观测到3处疑似漂浮物体,尺寸分别约13米×18米、14米×19米、24米×22米,3个漂浮物间距离约20到30公里。

尽管马越两国民航官员13日表示,并未在中国卫星拍摄到疑似残骸的区域有所发现,但人们仍然会好奇,中国卫星拍摄的漂浮物到底存不存在?是什么?目前世界各国多颗卫星对失联海域进行观测,为什么是中国首先发布相关信息?从卫星拍照到发布信息有将近3天时间差,这又是什么原因?

为什么是高分一号?

中国率先公布卫星发现的疑似漂浮物信息,首先源自卫星本身的性能。从分辨率的角度来看,高分一号的最高2米的分辨率不算高——DigitalGlobe商业公司的GeoEye1卫星的分辨率达到了0.41米,美国军用侦察卫星更是达到了0.1米,但最高2米的分辨率对于发现几十米大小的疑似漂浮物也完全够用了。而且往往分辨率越大,拍照的视角就越小。以高分一号为例,16米分辨率的相机观测幅宽可达到800公里,而2米分辨率的观测幅宽为70公里,美国人形容其侦察卫星的视野就像“可乐吸管”。可见高分辨率卫星的观测幅宽小,覆盖面积也就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拍得分辨率够用,还要能够覆盖尽可能广阔的面积,高分一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其次,从时间分辨率(卫星重复观测同一区域的时间间隔)上来看,高分一号的时间分辨率为4天,这种较高的时间分辨率以及可能的变轨让高分一号在事发第二天就拍摄了照片。据专家透露,目前其他国家的同类卫星时间分辨率大多为十多天,甚至20天,很可能还未对该地区进行拍照。

另外,从判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又很费时间、费人力的事。中国利用自己的高分一号首先发现疑似客机漂浮物,充分说明了中国人的高效率。相比之下,一些国外商业公司,在判读和后期利用上就未必跟得上,或者是没有投入太多精力。比如DigitalGlobe公司就把部分卫星拍摄的照片上传到网络上,让普通网友进行判读识别。但毕竟网友相关知识、技能较为欠缺,可用线索不多。该公司的GeoEye1卫星也于3月9日成功拍到了马航失联海域的影像,但是至今未发现有价值信息,很可能主要是判读力量不够。当然,该星0.41米的高分辨率也会增加判读的工作量。

为何延迟3天公布?

3月9日卫星便拍到的照片,为何12日才公布?实际上,这还涉及一个拍照、回传、判读、确认的时间问题。9日确实拍摄到了图片,但不太可能当时就能判读出结果。据专家介绍,商业对地观测卫星通常是先把目标区的图像存储在星载存储器上,当卫星经过本国接收站上空时,将图像信息下传到接收站,这种方式接收图片数量会受到存储器容量和传输系统带宽的影响。因此,有些商业卫星是一边拍摄一边传输,近乎实时地将拍摄的图片传输到附近的地面接收站,以便于别国购买、使用卫星信息。

从高分一号的情况来看,对相关海域进行拍照后,肯定是先将图像存储于星载存储器中,等到经过中国上空时回传。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接收数据后组织判读,对于重要情况必须进行反复确认,然后将疑似漂浮物信息提供给相关部门,而对公众发布可能是最后一个环节。这之间相差了3天时间也是很正常的。

进一步现场查证打捞

由于高分一号的分辨率只有2米,通过判读其图片只能对十几米、二十多米的不规则物体得出“疑似漂浮物”的结论。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专家13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称,20米×20米左右的飞机金属部件是有可能漂浮在海面上的,因为机翼为了减轻重量并不是一整块金属板制成的,而是部分中空的蜂窝状结构,而且机翼里要装油箱,要走各种管线,所以是中空的,这种结构特性使机翼等大型飞机金属部件有可能漂在水面上。但并不是大面积的海面疑似漂浮物就一定是飞机机身,例如一个玻璃钢船体的帆船如果因风浪解体,它的船体也可以形成一个面积很大的平面。从目前情况来看,最可靠的方式仍然是现场打捞确认。就像越南和马来西亚派出飞机去查证一样。

不过,这名专家认为,由于从拍照到判读确认再到舰机抵达现场搜索之间有一个不算短的时间差。而在这个过程中,漂浮物的位置会发生移动,甚至沉入海底,因此现场搜索、打捞、确认工作仍然需要一定时间。(张亦驰刘扬)

中国公布的卫星图片,注意移动的云(资料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