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驾船游览旧金山(夫篇)

(2014-01-06 21:50:56) 下一个
       

旧金山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开车去过,乘大巴去过,坐火车去过,也在飞机上俯瞰过,不过自己驾船游览而从水上观赏旧金山,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因此我内心里充满好奇与期待。
五月十一日晨练归来,我就有些迫不及待,这是一次特殊的旅游,也可以说是一种探险,不但我没有尝试过这样的旅游,也没听说任何朋友有过这种经历,这次旅游充满未知,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太太孙燕在屋内准备饮料和午餐,我在房门前检查车和船,将拖钩安装在我的“大切”吉普车上,然后连上我的“海光”(SEA RAY)游艇,升起支架。最后回到书房,从网上查得几处放游艇下水的码头,潮汐时间和行程路线,然后输入到卫星导航仪中。半小时后,一切就绪待发。
我和孙燕从圣荷西家中出发,给船加满了油后,上了州际880号高速公路,一路向北驶去。由于车船连在一起很长,又有约四吨重,所以我开得很慢,只有时速90公里左右。大约一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东湾港市奥克兰,这里和旧金山市相隔于旧金山海湾,著名的奥克兰海湾大桥将两个港口城市紧紧连在一起。
放船入水的码头不太忙,还有停车位。水位高度适宜,海面风平浪静。放船入水,停好车后,我们起航前往旧金山。入水处象一条河流,水面看似平静,但水非常深,是深水码头,几百米外的奥克兰码头,停靠着几艘高大的集装箱船,我们十八呎半的游艇与其擦肩而过,犹如一辆汽车穿梭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市中心街道上。
平静宽广的水面,使我驾船兜风如入无人之境,忽而时速二十公里,时而加速到六十公里。几分钟后,一片亭台楼阁呈现在我们眼前,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海市蜃楼。那是旧金山市中心的地标建筑。我们来到了宽广的旧金山海湾。几乎同时,我们的小船立刻颠簸于风浪之中,宁静港湾的感受荡然无存。
海湾大桥展现在我们的北方,显然这里是海湾较窄的地段。我驾船平行于海湾大桥,由东向西横穿旧金山海湾,然后向北,穿过海湾大桥,一步步地靠近了著名的旧金山海港。遗憾的是那里只停泊着几艘游船,十分冷清,往日繁华的景象早已不见踪影。想当年,数十万华工在此处登陆入关,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谋生并寻找新生活。
从旧金山港向北,然后转而向西,依次排列着一号码头,二号码头,一直排列到四十一号码头,绵延约五公里。可以想象当年的旧金山码头有多么繁华气派,如今却只落得寥寥几艘零星游船,孤星残月般地散落在那里。幸存的昔日大型游船已被改装成游乐场所,默默地接待着参观的游客。
我们沿海岸码头,一边游览,一边向西北行进。当我们转过弯正要仔细端详“渔人码头”时,惊涛骇浪和宽广的视野立刻把我们甩进了另一个世界,左前方金门大桥高耸入云,右前方著名的“恶魔岛”伫立于波涛之中纹丝不动。这里水深浪急,而且时有鲨鱼出没。但我们并不孤独,既有勇敢的冲浪者相伴,海狮时而探出头来似乎为我们引路,又好像在和我们捉迷藏。我们一路向西,在一米多高的海浪中缓缓而行。由于船太小,只有十几吨的排水量,我们做不到破浪前进,只能抬高船头,以大约十公里的时速,随着海浪起伏向前。经过了一小时的航行,我们终于如愿以偿,驾着属于自己的一叶轻舟,到达金门桥下。抬头仰视,二百二十多米高的金门桥好象建在云层之中,真是巧夺天工之作。侧目望去,金门桥犹如一棵参天大树。不,这不是金门桥,它是通往苍穹的天梯。
金门桥位于旧金山海湾的出海口,雄峙金门海峡。那里水深达一百多米,立桥墩架桥不但非常困难,而且造价十分昂贵。在二十世纪初,建桥费用就高达一亿美元。然而,三位设计者的悬索桥方案改变了旧金山,也随之改变了世界。不但费用降低至三分之一,全新的设计使大桥既美观,又经济。经过四年的施工,于一九三七年建成通车。金门桥的建造成功,为全世界提供了大型悬索桥的样本,引来世界各地争相效仿。
金门桥之外,是浩瀚的太平洋。我们的船只好到此止步,在金门桥两侧游览拍照,然后沿金门桥一路向北行驶,最后向东方返航。回程似乎没有那么大的风浪,更是轻舟熟路。“恶魔岛”是我们返回港湾的必经之地,我们绕岛缓行,近距离观察了全岛。那里曾经是关押重犯的监狱,是人世间的地下十八层,而隔海相望的旧金山霓虹灯高照,整日歌舞生平,俨然形成两个世界,一个地狱,一个天堂。现在,昔日的监狱早已关闭,留下了黑手党教父在此关押的记载,曾经越狱成功的三名囚犯永远成了美国人茶余饭后的话题,自传小说《恶魔岛》使这块弹丸之地被全世界认知,成为今日的旅游景点。每天上千名游客上岛参观游览,穿梭于旧金山港和恶魔岛之间的轮渡也显得十分繁忙。
离开恶魔岛,我们驾船来到旧金山港,近距离在水上游览了海港一带的美景。虽然离恶魔岛只有三公里,但这里却风平浪静。过去这里曾是中国人了解美国的第一扇窗户,现在被旧金山国际机场取而代之了。时代的进步,使我们告别了昔日喧嚣的海港,但是这里却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记忆和遐想。
我们第一次在水上游览旧金山,实际上只是走马观花。真正的旧金山我们永远也无法逛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张慈 回复 悄悄话 半秋的行文很客观,与孙燕相比,更加详细和深思。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