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八十年代中开始中国政府开放个人海外留学至大约九十年代中,中国人出国多而海归少。不可否认,由于中国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显著差距,多数中国人到海外后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自由和更好的物质生活。那时候出国留学的人员有相当大的优越感,因为他们的出国为同辈们所羡慕。作者当年来美国时,即是属于这种情况。所以“有机会有本事就出去,出去后能留下就留下”是当时向往出国和已在国外的中国人的主流价值。大家对于海归或出国的决策几乎不用思考,只要随潮流即可。有极少数所谓“放弃国外高薪、轿车和洋房”而回国的海归们,立即成了中国政府的爱国政治标兵。但事实如何,恐怕只有天知地知人知我知了。
二三十年过去了,正如俗语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西方之间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差距已大为缩小。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但为国内有才华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吸引了诸多的海归。中国人无论在国内国外,都有了更多的选择,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多种选择时显示出决策能力的欠缺,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和政治与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给个人的选择自由度极小,包括职业和居住地的选择。而在改革开放后,虽然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但这种选择基本上决定于单一的社会价值导向。许多年以来,中国人的“上进”追求,从“入党提干”,到“高考读研”,到“出国留学”,到“下海经商”等等,基本上是一种单一的社会浪潮。赶上浪尖的人往往并非有先见之明,而是处于偶然或迫不得已的因素。
个人的决策在一般情况下是避害趋利。当选择自由度太小时,避害尚不足,何论趋利?但选择自由度太大并非一定是好事,其副作用是决策的压力。当年作者在巴南躬耕时,当地农民有一句俗语,叫“谷黄鸡眼瞎”,描述的是一个有趣的现象:鸡能毫不犹豫地啄取地上散落的谷粒,但当你把鸡扔到谷堆上,它就不知所措了。西方好象有类似的俗语,叫“两捆干草饿死了一头骆驼”。现在不少海外华人是否海归的决策心态,多少有点与此类似。早期出国的人,多年以后回国发现国内不少同辈的生活品质和事业成就超过自己时,会反思当年自己选择出国是否正确。而一些海龟在国内挣扎多年无所成就后,也开始后悔当年回国的选择。那么,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怎样决策海归,才可以尽量避免将来的后悔呢?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观察,以美国为参照点,给出一些分析和建议,供读者参考。
首先,你必须认识到,同一种选择,对别人而言是幸福与成功,而对你而言很可能是不幸与失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从而使得心理学的所谓从众行为(俗语谓“赶潮流”)变得越来越无意义。早年出国或海归的决策,很容易根据当时社会认可的好与坏而作出。而现在海归海不归的决策,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需要。如果你的选择正好赶上了某种潮流,你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是潮流正好满足了你的需要,而不是你需要赶潮流。
其次,你对中国和美国的发展趋势应有一个大致正确的预测。假如你预测一个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经济崩溃与社会动乱,那么你的选择是不难作出的。但要正确地预测一个国家——比如中国或美国——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所周知的天安门事件和前苏联解体发生后,很多国内外的专家,有的预测中国会很快发生相应的政治变革,有的预测中国的经济会很快崩溃——但事实是,许多年过去了,专家们所预测的并未发生。美国的“中国通”们和中国的“西方通”们常令人感到汗颜,使人不免有“肉食者鄙”之叹。不过,假如你认为你没有这方面的分析预测能力,不妨咨询于有识之士,也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天机神算非凡人能尽识,你所作的只能是一个风险决策。
其三,不同年龄的人应有不同的考虑。对年轻人而言,个人事业的发展必须是一个考虑的重点。年轻人没有自己的事业,就是对社会无用之人,无论在哪都难以感到幸福的。热衷于自己事业的人,会相对地看淡生活的其他因素。尽管将来的成功未有完全胜算,但热爱自己所做的事业,已经是幸福中人。如果你在美国完成了学业却难以找到一个对口的工作,回国也许是自然的选择。类似地,如果“海龟”回国后长期成为“海带(待业)”或“海草(做小事糊口)”,恐怕还是不归为好。而中国或美国,其中之一可能更能发挥你的才能和潜能。中年人除事业外,还不免要考虑夫妻分居与子女教育等问题。欲退休而考虑落叶归根的人,则要更多地考虑个人的生活习惯与相对适合的生活环境。
其四,当没有最佳决策或最佳决策太费时伤神时,应当学会风险决策,这与玩股票类似。既然是风险决策,就有相应的代价,对此你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你必须有承受最坏结果的心理与能力。许多海龟的失落,多是由于对自己真正的需要认识不清和对应付的代价估计不足。人的本性当然是避害趋利。但做得过分,想中美两面的好处都沾、坏处都免,“鱼与熊掌兼得”,通常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五,假如中美两国的物质生活差别日益缩小,两国在未来一二十年里都不会有大的衰退和动荡,那么是否海归的决策就更加个性化。这时候,正确的决策将更多地取决于你对中美文化异同的正确认识和你对自己文化个性的正确判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常常被忽略的因素。
近年来,涉及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与研究几乎泛滥,而真正能触及实质的,几不可见。许多人几年以前谈到的文化差别,如今可能不复存在。作者十多年前提出了一个关于中美文化结构性差别的理论,或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中美文化之间的一些稳定的本质差别。今略举一项,其概要当另文专述。比如,中美文化的本质差别之一,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别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黑白居两端而渐趋于中间的灰色。显而易见,中国人偏向于集体主义,而美国人偏向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人,亲情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与邻里关系等,远比美国人密切得多。集体主义的好处是人际交流密切,人与人之间不易感到孤独。但过于密切的人际关系也可带来心理压力,如使个人隐私减少、人的个性与创造力容易受到压抑等。假如你喜欢热闹而且善于与人打交道,你可能更适合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反之,当你感到人际关系压力太大时,你可能宁愿选择孤独。这时候你可能更应该选择美国的生活。但是为不少中国人所忽略了的是,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是由法制与法律来支持的,其相应的代价是大量琐碎无比的文牍工作(paperwork)。
概而言之,就中美文化的差别和个人性格而言,大致可分为四类人。这种分类与国籍无关。第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人,只能在中国才能有较好的生活;第二类是典型的美国人,只能在美国才能有较好的生活;第三类是自己有性格障碍而不自觉的人,他们无论生活在中国还是美国都会抱怨;第四类是超越文化差异的人,他们任选中美两种文化之一都可以潇洒地生活。当你在做关于海归海不归的决策时,首先对自己的文化性格要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判断,其次当学做第四类人,勿为第三类人——这主要不是靠你的智商,更多的是取决于你的德性。
若退/2011年5月26日
Gol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谈恋爱其实也是感性和理性的混合,而且谈恋爱而后悔者,不可胜数。要想海归后不后悔,拙文的劝告是,“许多海龟的失落,多是由于对自己真正的需要认识不清和对应付的代价估计不足。”
“有才能又努力的人,生活品质和事业成就可以超过别人,国内国外一样”,未必如此。否则改革开放后就不会有如此多的人对出国趋之若鹜了,最近几年也不会有如此多的老外去中国淘金。而这些人中,未必不是“有才能又努力的人”。若改君之言为“有才能有德行又努力的人,当国内国外一样地和平发展时,则生活品质和事业成就可以超过别人”,则近乎确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