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音樂界的畢加索,是俄國二十世紀重要的作曲家,這是個聰明、思想尖銳的人。老斯原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的法律系,一九零三年起跟隨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學習音樂。他最早受人注意的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幻想詼諧曲》。
老斯早期一些最重要的作品都與賈吉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有關,也是芭蕾舞音樂讓他開始受到大眾的注意。俄羅斯芭蕾舞團在巴黎巡演時,首演老斯的芭蕾《火鳥》、《彼得魯西卡》、《春之祭》。老斯的音樂,管弦樂部分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影子,卻更側重節奏。
一九一三年,因健康之故,舉家遷往瑞士,等到他想要回國時,俄國卻爆發革命,害怕共產黨政權,全家只好留在瑞士,直到二十年代初期,老斯遂移居法國,取得法國公民的身份。在瑞士期間較為重要的作品有《士兵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離開歐洲前往美國,定居好萊塢。在那裡,老斯的音樂更加自由發展,在完成清唱劇《婚禮》後,他就再也沒有寫過真正俄羅斯風格的音樂了,這個階段的重要作品有芭蕾音樂《普爾欽奈拉》與《阿波羅》,歌劇作品《浪子》,《C大調交響曲》與《三樂章交響曲》。
老斯創作的最後階段,同時對巴哈之前的音樂與荀伯格的音樂結構產生興趣,在這兩者影響下產生作品《聖歌》、《洪水》,最受人矚目的作品是芭蕾舞《阿岡》。一九六二年老斯曾經回到俄國小住,但他終究無法再忍受俄國的保守風氣,回到美國。一九七一年在紐約去世。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春之祭》是一首現代音樂的經典之作。老斯在此時已完全擺脫印象派與浪漫主義的影響,徹底發展出自我的音樂風格,也開啟了現代樂派的革命性時代。然而,其複雜而大膽獨創的節奏、狂野而原始的不協和音,在習慣必須有"優美旋律"的二十世紀初,卻是離經叛道之舉。
於是,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法國香榭里劇院發生了一件音樂史上空前絕後的音樂廳暴動,當時正是由著名的法國指揮家蒙圖 Pierre Monteux 指揮老斯的芭蕾舞劇音樂《春之祭》之首演,編舞者則為尼金斯基 Nijinsky 。據音樂史記載,在樂團剛奏出序曲時,觀眾席即出現了抗議與不滿的聲音,而當布幕升起,抗議觀眾更是被尼金斯基光怪陸離的編舞惹火,高聲叫囂不斷。一時之間,群眾分成兩派相互叫罵,甚至互毆打群架。編舞者尼金斯基憤怒地站在椅子上為已聽不到樂團音樂的舞者大聲數拍子,舞團經理則試圖透過劇院燈光的明滅調整來緩和觀眾的情緒。媒體甚至指稱當晚演出並非《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而是《春之殺戮》(Le Massacre du Printemps)。
老斯曾表示,這首曲子源自於他在幻想中看到了異教徒時代的莊嚴祭典,長老們圍成一圈,凝視著一名青春少女狂舞而死。他也指出,這是一首完全抽象的音樂,劇中舞蹈是因音樂而生,而非為編舞而譜曲,而其狂亂粗野的音樂風格,正暗示了人對土地的崇敬。整齣芭雷舞劇簡單分為兩個場景,第一部份為對土地的崇拜,在敵對部落的競爭中,年輕舞者跳著狂野的"大地之舞":第二部分則是獻祭,在最終的"獻祭舞"中樂曲達到高潮,犧牲者也就此死去。
像揣摩畢加索的畫作一樣的去欣賞老斯的音樂吧。
東雲子
斯特拉文斯基 Igor Stravinsky
《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UJOaGIhG7A
聽老斯的作品還真得有點耐性,就像看畢加索的畫,比起其他流派,初看起來真不覺得有甚麼,但一旦知道創作的動機及來龍去脈再去欣賞才能體會真諦。很高興你能喜歡。
还真没听过,很喜欢。
谢谢分享。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