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荷亭

我现居住在加拿大,是陕西人。我新建博客园地,以后会发出几十年生命中的曾经和感悟。简单介绍到此。谢谢。博客主人:激扬文字
个人资料
正文

苦难的救赎(《红浮萍》读书札记)(转自shelley hao)

(2016-02-10 16:23:30) 下一个

最近十分勤勉地读书,写读书札记,就有缘结识了一些书友,获赠不少好书。这本《红浮萍》是一位阿姨竭力推荐,又择了一日踏雪送来,令我甚是感动。

这是第二次阅读加拿大华裔作家李彦的作品。这本书是关于上一世纪三代女性的故事:外婆、妈妈(雯)与女儿(平)。文笔细腻,感情浓烈,细节生动,甚为感人。

正象《百年孤独》写尽七代人的命运描述的是拉美百年沧桑,要生动地诠释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描述几代人的命运,因为每个人身上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没有人会逃过时代的滚滚浪潮。发生在上世纪的重大事件,土地改革,反右,文革,各种书籍影视作品已很多,虽没有亲身经历过,但至少不至于陌生。本书的一个独特之处,是以年幼的女儿“我”的视角来捕捉、拷问这段历史,句句扣人心弦,引人深思。在压抑中有着希望,在希望中又有着迷惘。

外婆是旧时代的人,妈妈与女儿都可算作新时代女性,受过高等教育,思想独立自由,但囿于时代的捉弄,命运多舛。

外婆虽也历经从富庶到没落,但无论人世间怎么折腾,平凡的角色仍然能坚强地存活下去,直到八十多岁终老,还被后代操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妈妈这一代的命运看似最为曲折。上世纪的一切政治灾难,反右,文革无一幸免。生活的清苦也许不是那么难以忍受,难以承受的,是丧失生活的希望与做人的尊严。

这里不想去反思政治历史,那自有史学家们去探究。我更关注的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人性的嬗变。初看起来,妈妈的命运最为不幸。但当我仔细审视三代女性的成长历程时,却又有着不同的思考。

外婆作为旧时代的女性,本没有太大的希望,也就无所谓失望,既无力与时代抗争,就只能在时代风暴中沉寂,再无声无息地从这个世界上消亡。

妈妈生长于富庶家庭,至少童年没有太大的缺憾。加之受过教育,敢想敢干,有自己的思想与追求。不仅在父亲去世时曾以少女之身力挽狂澜挽救家庭于危难之时,成人后虽经历多次政治劫难,但在信仰上坚信党,追随党,虽然事业上终究只是成了政治牺牲品,但心心念念还是要递交入党申请书,还要向组织写感谢信。在个人情感上,也是热烈追求,虽然三段感情都留下了缺憾。到了晚年,政治上终算获得认可,三个孩子赶上文革后恢复高考,都榜上有名。三段感情也都有了结局。综其一生看,还是颇为圆满。可以这样说,妈妈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性情刚毅执着,有着坚定的信仰与坚强的意志,虽然受尽折磨,但在精神上却是富足的,正是凭藉坚定的信仰承受了一次次的苦难。

但女儿呢?初看起来,少时得以读书,也赶上文革后恢复高考,读到研究生,还出国深造。但探究其心理成长轨迹,却又不免让人心酸纠结。

女儿的成长阶段,价值观是扭曲的,生活是巅沛流离的。深爱着妈妈,可是妈妈沦为右派;希望有个温暖的家,却只得寄人篱下。还有出生不明,受尽冷落歧视,惊恐不安地孤独求生。“我像一叶自生自灭的浮萍,偶然出现在沼泽里、水洼中、沟渠间,不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只能在孤独寂寞中彷徨,在风雨中等待着日出,在阴霾下苦苦地守望着蓝天。”这一切造成女儿的敏感、压抑、孤独、恐慌。所幸女儿还是传承了妈妈的坚毅秉性,在艰难中求生,在彷徨中前行,追求自我发展,得以在异国他乡展开追梦之旅。

无疑,这应是一个自传体小说,不用考证,相信大部分应来自作者亲身的体验,不然细节不会如此真切生动。文学,永远是孤独心灵的避难所,写作就必然成为苦难的救赎。正如文中写到,女儿“我”寄居在兴安岭林区的月娥婶家,在孤苦中开始写日记,却被月娥婶发现因而受到打骂。那是一颗受尽磨难孤苦的心开始寻求超脱的开始,而这本书则是作者苦难灵魂的自我救赎。

?与作者李彦老师有幸在一次本地文学活动中有一面之缘。她在发言中提到,在国外读中文书不易,每有所得,看完后必捐赠当地图书馆,反正每个人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什么也带不走,何不多一些分享,多一些给予呢,况且书籍本来就是要让更多人阅读,才能体现其价值的。

虽是一件极小的事,却感悟到李彦老师友善的胸怀。当一颗颠沛受伤的心能够历炼得如此宽广豁达时,相信作者已然走向了灵魂的自由与自在的状态,达到了超脱的幸福。从这个角度来看,苦其心志的人生,何尝不是自我救赎之路!

读书是去别人的灵魂里体验,同时也是与自己人生的对话。合上书,对照自己的人生,非常庆幸,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极好的时代,真需要好生珍惜才是!同时,又期望人们能够铭记历史的教训,时代的悲剧不要再次重演,灵魂不要再遭受如此深重的劫难。

(原作:shelley hao)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