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的功过 腥风血雨天知道
(2013-12-25 08:54:40)
下一个
毛的功过 腥风血雨天知道
莫大军(洛杉矶)
December 24, 2013 09:00 AM | 38 次| 0 0 评论| 0 0 推荐| 电邮给朋友| 打印
在中国历史上,像毛泽东这样能推翻前朝,在改朝换代之后,却给国家带来巨大浩劫的领袖,可说绝无仅有。
毛有理想,通权术数,但始终陷入被人背叛的恐惧,赫鲁雪夫鞭尸史达林,吓坏毛泽东,这驱使他在宫廷和子民之间,为驾驭和玩弄权力,不断地翻云覆雨,兴风作浪。
毛博览群书,专研中国古籍,一部「资治通鉴」,他来回耽读了17遍,可谓读透纸背。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耗尽19年编纂而成,这是专给统治者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帝王之书,娴熟驭人之术,纵横捭阖之策。毛得其髓,借列宁主义「阶级斗争」的壳子,发展出自己一套斗争哲学。
有意思的是,毛一生以激进的反传统形象出现,但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成为他主要的思想泉源与治国方略。不仅如此,他中国传统权术也都运用自如,已然到了炉火纯青地步。
毛的斗争策略,经常是拉拢一派打击另一派来铲除异己,其权谋之深,整肃之极,令人叹为观止。
建国之后,毛一连串发动了土改、镇反、肃反、三反五反、反胡风、反右,反右倾、一直到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斗来斗去的,说穿了,主要就针对两个人,一个是刘少奇,另一个是林彪,因为这两个虽然是他钦点的接班人,他却认为两人最可能威胁自己地位。
刘少奇原是毛的亲信,一直追随毛泽东,确立毛的神主地位,刘有大功。但建国后,刘不知收敛,不断扩大政治势力,毛备感威胁,乃欲借高岗及饶漱石之力,将刘扳倒,但刘势力尚稳,毛难得逞,毛弄巧成拙,引发党内骚动,遂将怒气出在高岗上,后借周恩来和陈云之手,落井下石,诬指高饶为「反动联盟」,逼得高最后吞药自尽,饶病死狱中。
毛好大喜功,接着发动「大跃进」,引来大饥慌,超过3000万人被活活饿死。
刘在7000人检讨大会中,不顾毛之颜面,直「大跃进」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造成。毛一边被迫检讨,一边又不甘示弱,乃彻底控制军队,再度强化个人崇拜和加深阶级斗争,准备好之后,他卷土重来,全力反击,这也为尔后他所掀起「文化大革命」的狂风大浪,埋下伏笔。
毛从评吴晗的《海瑞罢官》到邓拓和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尔后公告党的《五一六通知》,拉开文革序幕。
他任命陈伯达为「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江青为副组长、康生为顾问,组成他的「文革」骨干。
山雨欲来风满楼,祸将天降,刘竟毫不在意,他犯了当时敢于「捋虎须,逆龙鳞」的彭德怀相同错误,对毛心存侥幸,陶醉在君臣融洽的假象中,结果还是被毛活生生的折磨蹂躏至死。
刘少奇最后被判定为叛徒、内奸和工贼,裹着一抹白色被单,孤独地离开人寰。他的骨灰保管单写的死者名字是「刘卫黄」,他和彭德怀一样下场,就算人死了,骨灰都还不能标上自己的本名。
刘死了之后,林彪虽然看透了毛泽东,但一开始他还是采迂回战术,不和毛正面对干。他经常借口疗养身体躲着毛,并期许自己「绝对不能跟毛唱反调」。
但毛经过缜密分析,断定将来林彪还是会威胁自己,于是借江青和周恩来之手,决定斗垮林彪。
庐山会议后,林彪势力开始走下坡,林欲修补与毛关系,但毛不给机会,林被逼无奈,最后走上「清君侧、除三蛇」 (三蛇指江青、姚文元、张春桥)的绝路,于是终于导致1971年震惊海内外的「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
这个事件,在广大人们心中引发空前的大震动,但也唤起人们的觉醒,开始反思和担忧国家未来的前途,这等于宣告毛倾其全部政治赌注、「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也是对毛极其荒谬绝伦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致命一击。
「九?一三」事件使毛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身体日衰,整日卧床不起,毛的私人医生李志绥回忆说:「林彪的策动武装政变和死亡,对毛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精神打击。
在林彪的党羽陆续被逮捕,毛的安全确定后,他又像1956 年反右运动时那样,一天到晚睡在床上,表情忧虑。毛很少说话,整日无精打采,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步履迟缓,站起来的时候背驼得明显,睡眠更加紊乱。」
这个时候的毛在思想上已陷于深刻的矛盾之中,他知道「文革」已搞得天怒人怨,为收揽人心,他同意消除一些「文革」造成的极端严重后果,不过他还是固执地坚持「文革」的理论和实践是正确的,他执意要肯定「文革」的路线方针和取得主要成果。
尽管当时毛的意志和权威仍难置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毛已变成年迈多病,力不从心的老人,他的内心因此变得愈来愈矛盾,心境变的愈来愈沉重。
毛到了临终,还不死心,他对身边人说:「我一生干的文化大革命,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件事没完没了,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真的是只有天知道,随着他生命的凋逝,一切只有尽付笑谈之中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像记忆的长河,不管后人或以古喻今,或抚今追昔,都会情不自觉地去评断这段腥风血雨的荒唐岁月和毛泽东个人的功过,希望历史长河的活水继续流下去,让世人能够徜徉于今昔的交流。
Read more: 世界新闻网 - 新闻 - See more at: http://bbs.creaders.net/politics/bbsviewer.php?trd_id=918988#sthash.pEGZhHn9.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