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泽东忆毛岸英骂江青:你不照顾爸爸 你就滚

(2013-11-28 18:30:04) 下一个

凤凰网历史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正文

毛泽东忆毛岸英骂江青:你不照顾爸爸 你就滚

2012年02月21日 07:25
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金振林

(2010年)10月26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右四)率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李英浩、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党中央政治局委员金永春、党中央委员会书记金己男、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张成泽等25名朝鲜党军高层领导人前往桧仓,向志愿军烈士墓及毛岸英烈士墓敬献花圈。(来源:新华网)
 
 

核心提示:毛泽东又说:“这孩子脾气不好,心好。江青她姐姐接来住,吃饭在一道,摆架子,我没坐她就坐下来了,有时来迟了,江青就发火:吃饭也不来!岸英看不惯,就骂:‘你不照顾爸爸,你就滚!’岸英跟江青搞不惯。”






本文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2月17日第12版

作者:金振林,原题:《
毛泽东谈毛岸英》

毛岸英,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便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大人物和特殊人物,季米特洛夫、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等。也正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没有特权,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乃埋骨异国。本文摘录《见证毛岸英》书中毛泽东等亲人口述回忆毛岸英的部分内容,此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金振林

张琼的回忆1950年“八一”建军节的晚上,在中南海。大家吃了晚饭以后,走了。张琼于1979年3月23日,在上海山阴路2弄5号家中———离鲁迅故居不远,向笔者回忆三十年前的一幕。

毛主席与刘少奇都住在中南海,中间只隔一条马路。

毛主席说:“现在天亮了,我们要办公啦!”

毛泽东长期养成的习惯,白天睡觉,夜晚办公,这是战争年代就形成的,结果,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客随主便”,把“日夜颠倒”。不过,像周恩来、刘少奇,一些具体的日常事务,不能让人家“半夜上门”,总是累的多,睡的少。

张琼有些着急,她还没见到岸英呢,当时岸青还在苏联。

毛泽东讲:“明天见他,我和少奇,随你住那一家。”

张琼有些失望,直率地说:“明天?明天我要办公啦!”

毛泽东与张琼是老熟人,又是开慧的同学,破例叫一个人把儿子岸英、侄儿毛远新喊来,朝张琼指了指说:“朱妈妈!”

岸英喊了一声朱妈妈,可调皮鬼小豆子毛远新不仅不喊人,还反问:“猪妈妈?为什么不叫狗妈妈呢?”

毛泽东很生气:“对大人没大没小的,不懂礼貌,给我站在墙边上。”毛泽东给小豆子罚站,张琼说:“细伢子,懂什么,玩去吧!”

“我问岸英:弟弟身体好不好?他说:‘在苏联治病,三弟岸龙走时发烧,组织上接去了,找不到了。”张琼回忆说。

毛泽东对岸英挥挥手:“你去你去,给朱妈妈到杯茶。”岸英倒了一杯茶,跟张琼打个招呼走了。想不到这是与张琼的最后一面,三个多月后,在朝鲜牺牲了。

 

毛泽东说:“我跟你讲,这孩子蛮可怜的,锻炼一下也好,住在牧师家里,牧师有大老婆小老婆,大老婆没地方出气就打小鬼,小鬼宁可饿死也不在他家里,后来就住在庙里。组织找到他们,岸青闯祸啦。”

那一段张琼很熟悉:“组织上买他的报纸,报头好凶的。”

毛泽东讲:“卖不掉呀,岸英要读书,买一本字典,卖了报就学习,钱就紧张,岸英早饭不吃,中午吃个大饼,省下来买字典。有时报纸卖不出去没饭吃。岸青卖到十一点,报也没卖几张,就在电杆上写‘打倒帝国主义!’。正好法国巡捕‘三道头’(袖上有三道金边)见到,一脚把他踢倒在地上,昏死过去,岸英把他背到庙里,大家用些姜汤治了,好一些,从此神志不清。”

还有岸龙的下落,毛泽东讲不清楚,他说:“问恩来晓得,组织上派人找过。”谈判时,周恩来住上海思南路,派人去找,连家都没有。

岸青脑神经坏了,经常一受刺激就坏。江青刺激了他一下,又不来事,又到苏联去。现在岸英跟我做翻译,几国文字都懂,捷克大使送皮鞋给我,是岸英做翻译,大使很欣赏他。”毛泽东说,“李杜是张学良底下的,化妆成一个文学翻译把岸英、岸青带到法国,董牧师儿子讲没有虐待他。”

张琼讲:“找得我们好苦啊,总算还不错,十一二岁晓得买字典。”

毛泽东讲:“他那时还管你找的好苦,他们被打得受不住,都是打的他岸英)。流浪五年可能没有。”

毛泽东又说:“这孩子脾气不好,心好。江青她姐姐接来住,吃饭在一道,摆架子,我没坐就坐下来了,有时来迟了,江青就发火:吃饭也不来!岸英看不惯,就骂:‘你不照顾爸爸,你就滚!’岸英跟江青搞不惯。”

牧师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收容二兄弟,不容易的,应该夸夸他,牧师是地下党员,大同幼稚园是牧师安排进去的,是天主教办的。

上边这一段,是张琼讲给我听的,没有指明是毛泽东的原话,还是张琼自己的评价。

吃百家饭,走万里路毛岸英生不逢时,短暂的二十八年,命运多舛,苦难连连。

杨开慧出生在长沙县东乡板仓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杨昌济(怀中)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的老师,他最欣赏这个学生,病逝后,成了他的乘龙快婿。

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长沙南门妙高峰的一座小楼喜结连理,不久搬到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

1922年秋天,杨开慧身怀六甲,过了预产期而未产,从10月6日起,毛泽东在领导泥木工人大罢工,毛泽东抽出一天时间,陪开慧到湘江西岸岳麓山走动走动,10月24日(阴历九月初五寅时)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终于在湘雅医院降生,由毛泽东的好友、名医李振翩接生。毛泽东为他取名“岸英”———伟岸英俊———未来的英雄!正逢泥木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真是双喜临门。

毛岸英出生在一个革命者家庭,又逢血与火的阶级斗争残酷年月,从小就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四处奔波。

1923年4月,湖南军阀赵恒惕通缉毛泽东,他被迫离开长沙,此时,开慧又怀了第二胎,岸英才半岁,她不能随夫而去;

1924年1月,毛泽东被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不久派他到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夏天,杨开慧和母亲一起,带着岸英和出生不久的岸青来到毛泽东身边,
岸英兄弟的上海缘,从此开始。

毛家和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为邻,毛住楼下,蔡住楼上。

到了年底,毛泽东身体不好,向党中央请假,携全家于1925年旧历正月十四回韶山故里,岸英两岁了。

1926年11月,开慧携母亲及二子回到长沙望麓园。

不久,毛泽东回湘考察湖南农民运动。从1927年1月4日到2月5日,在湖南五个县做了32天的调查,写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2月12日,他又匆匆北上武昌,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一家人由长沙望麓园迁居武昌都府堤41号,阴历三月初三,开慧生下第三个孩子毛岸龙,毛泽东欣喜之极,打趣地说:“没那个换了我的伢子去吧!”他们全家在武昌住了几个月。

1927年“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回到湖南,先由保姆陈玉英把岸青带回板仓,岸英与父母住在长沙八角门楼,沈家大屋附近,秋收暴动前,便把开慧母子送回板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