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试產生的“士大夫”阶层。这是草民实现阶级阶层跨越的公平合法的道路。
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实行考试制度以选拔人才,奠定科举制度的蓝本。科举制度在唐朝发展成型,直到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如今中国现代社会的公务员选拔制度亦是从科举制度演变而来。
科举制度的细则很复杂也很完备。总的来说就是选拔文武行业的优秀人才,让这些人可以获得与之才能相匹配的官位地位和物质待遇。就是学而优则仕。对于多数不是体制内的,比如在清朝不是八旗满人的后代的芸芸众生,只要天资好或者非常努力,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可以改变人生,出人头地。可以说科举制度就是全国范围内的选秀工程,于国家于朝廷于个人都有利。
很多很有效的制度并不复杂,设计符合常识,简单好用行之有效。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科举制度可能轻易地甄选出5%的行业精英。而在一个社会中,精英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比如一家公司,真正的精英也就是10%,剩下的90%可以摸鱼混日子,但只要精英把握公司的方向,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公司一样可以盈利并且风生水起。一个例子就是推特公司,马斯克买下推特以后,已经几轮裁员,公司运营如常。
战国时代的孟尝君养了三千门客,里面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当孟尝君需要的时候,门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鸡鸣狗盗,帮助了主人。这样的人才储备也是变相的科举制度。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代,大家都忙着去游行大串联,打倒封资修,每年的升学联考也中断了。那时小学的正面典型就是反潮流的黄帅,大学生的典型就是交白卷的张铁生。根正苗红靠得住是第一位的,就是所谓的政治挂帅。那几年的大学生不需要高考,主要靠推荐,尤其是从工农兵和基层选拔,文化完全不是重要的选项。
好在中国的文革搞了十年就暂停了。1977年又恢复了高考制度,开始的时候还很看重政审。慢慢地,基本上就是看成绩和特长。我这里着重提一下,中国的高考对多数人来说是看成绩,对有特长的人,就偏重他们/她们的特长,一样录取。我在读研究生期间,学校特招了一批体育特长生。他们都是田径和球类的尖子,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很好,在校期间也没有听到同学们对这样的招生有微词。简言之,这就是人尽其才而用。
美国在历史上也是极其重视人才。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会前仆后继来到这片土地。而美国的高校也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比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这样的精英制度保证了美国5%的精英是高质量的,也保证了社会的创新力。
同时也要看到,美国是各民族的大熔炉,平权和公平一直是美国社会的挑战。近几十年来,很多初衷不错的法律法规被大量制造出来。矫枉过正的趋势把精英制度带向了另一个极端。下面假设几个场景:
场景1:常春藤学校招生。校方录取人员在认真学习大融合的思想和理论后,为工作开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细则,完全贯彻执行了伟大的思想和理论。在录取新生时,对STEM学科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有很高要求的专业,他们会问:“这些都是历史上的不平等和压迫。你是非亚裔的少数族裔吗?你要是的话,恭喜你,你被录取了。哦,我们提供高额的,不,全额的奖学金给你,学费全包,还包你的宿舍和伙食。“
场景2:高校考试时,发现几位同学考砸了。教授本来就要输入最终成绩进入系统。被系里的秘书一提点,赶紧进入学校花名册,交叉比较考砸的学生和他们的背景。看了学生来自非亚裔的少数族裔,马上给了他们高于平均分的成绩。因为打分需要有历史观和极大的同情心,他们走到今天不容易,不能在我这里fail掉。
场景 3:某公司需要招一名电脑程序员。本来史密斯同学在校就是全A生,电脑程序得了几个大奖。这个职位应该是非他莫属。但是,公司老板在经过了人事部门的合规培训后,深深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没有站在社会进步性的一方。于是,老板会问每个应征职位的人:“你做过多少小时的志愿者,为了无家可归的群体服务?“ 就这样,另一位做志愿者时间长的安娜得到了这个职位。而安娜电脑程序的成绩可以是C。
场景 4:在国防部门招聘中,杰夫体能和技战术都是佼佼者;而最终的机会给了马克,那个从前叫珍妮花的。因为他代表了社会的包容和进步。
可以看出,这样的制度比我文中提到的特长生的做法要差很多。在特长生的录取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靠着统一的标准看成绩和技能录取的。特长生的名额是有限的,不会因为他们被招生,影响和高考或者标准考试的士气,或是损害了民间的信任。而特长生所要做的也正是他们所擅长的。
上面四个场景的问题在于,这样的制度是广泛的,主观的。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高中,今年全校前20名里的非少数族裔,没有一个被常春藤学校录取;与之相比的,该校20名外的少数族裔被哈佛,斯坦佛录取。而这样的制度的设计是有意将华裔排除在少数民族以外。假如标准是向低收入家庭倾斜,而不是以族裔作为标准,就要公平得多。在场景3中,安娜拿到了职位,但无法完成高质量的编程工作。公司很可能需要再外包本应该由安娜这个职位能够做的工作给找不到工作的史密斯。这样情况的存在是劣币驱逐良币,做了无用功,增加了损耗和社会成本。
而场景4就可能有更加戏剧化的结果。在战场上,军事技能和体能无法和杰夫相比的马克,拖了小分队的后腿,甚至需要战友罩着。当敌方冲到面前说,你觉得马克可以求对方放自己一条生路吗?他可以说:“我不是马克,我其实是珍妮花。“吗?
即使是对低收入家庭倾斜的政策也在很多案例中被滥用。一个真实的例子:今年,一个父亲开公司家庭,孩子在高中就很多辆属于自己的车。但她是少数民族,最后成绩平平的她得到了几个的经济资助,进入了名校。因为腰缠万贯的父亲,在税表上看不出是富人。就像很多富人一样。
感觉现在美国的一些做法是在抄袭工农兵学员时代的。这些招几十年前就证明是失败的。为了政治目的引入和目的风马牛不相及的甄选标准,而且本末倒置,只能害了这个国家。
豹子土狼 2023-06-22 写于Virginia
还需包括南美墨西哥等各族裔,太平洋岛屿族裔等。
西岸做脑外科手术时是否请一位能歌善舞某族以保平均?
心脏手术请一位靠肤色而非真能力的来做?
开飞机,制造飞机请能者还是肤色?
在华人控告哈佛招生一案中,哈佛的理由就是亚裔学生占了哈佛招生比例22%,而亚裔仅仅占美国社会6%,因此绝对数量相对高。
这事情说到底是招生标准是什么的问题,而在美国私立学校是不公开的,因为这是私立的权力。很显然,考试成绩好并不是最主要的指标,因为名校招生不是培养社会工具,而是社会精英。那么什么算是社会精英?
日本东大是最好的学校,考进东大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东大给日本提供了一个官僚阶层,这是控制日本的阶层。
但官僚阶层在美国并不算是精英阶层,美国社会精英是不屑进入这个阶层的,你进入哈佛不是希望在商业部做一个低级官僚。
会不会编程更不是这种学校的考虑。
美国是移民社会,而且文化是赢者通吃的行为准则,这就让部落文化无法避免,为了保持社会和谐,就需要不同部落拥有相对平等的社会代表和地位,而其中地位的概念是硬指标,是可衡量的。
也就是即便能力不同,但社会地位相同,也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决定性的意义,因为这是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的一个方式。
科举也好,高考也好,目的也是打破阶层固化,其实各国的教育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你可以认为有些人是工农兵学员,但这种人的社会地位对他们部落的其他人是一个追求的榜样,会被认为是突破自己阶层的机会,而不是非要去造反。
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科举就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吃人的游戏。
不管是进士还是举人,为团体征战流血牺牲了吗?没有。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了吗?也没有。读了些破八股,百无一用做题家,凭什么多拿那么多?凭的就是代天牧民(帮助皇帝养杀牲口)。
用现代语言来描述,就是大一统强盗皇帝规定所得税在90%以上。显然没有人乐意交。于是皇帝就招聘了一帮穿制服去收税收费。并且给这些城管农管工商警察之类提成。这等肥缺自然要公正地公务员考试一下,简称科举。
如果大家不要交这么多的税,谁在意科举公平不公平。自己日子过得好着呢,赶不上给自己扎锥过独木桥。只有先制造出来严重的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才可能吸引和逼迫读书人去皓首穷经,助纣为虐。
也怪东亚文明自古以来就是落后。人民没有武力,没有莱克星顿的能力。知识分子更是愚昧短视。保护私有财产才能传承百年以上。以为自己会读书,就赶紧捧科举臭脚。殊不知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代代相传的有读书优异的先天条件的。没有人能保证下一代的特长喜好和上一代一样。真正的公平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也善待普通人。科举社会,只需要和善待一种人。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家系,概率上连续出一种人才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寥寥几代就都会堕入深渊。从而进一步加剧文明堕落。
科举就是大一统邪灵的一支。
they abort babies, sterilize children, eugenics adults.